- 解码青春期,养育十几岁孩子的教育心理学
- 刘华清 章程编著
- 21字
- 2020-11-21 17:26:46
第二章 别和孩子较劲,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有方法
1.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
为什么有的家长明明很爱孩子,却很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之爱?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甚至有的家长还要遭受到孩子的质疑和否认——你根本不爱我!其实,很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出了问题。父母的一些话伤害到了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表达中体会到了敌意,这份敌意大过了孩子体会到的爱意,所以他们觉得受到了伤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如何规避这一点呢?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是沟通中的第一要务。
• 道德评判的内涵
什么是道德评判?这四个字看似深奥,但是其实意思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你对人不礼貌”“你太自私了”“你太懒了”之类的批评、指责?这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对人应该有礼貌”“做人不能太自私”“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价值观放在自己身上没有错,但是在评判他人时,比如评判孩子时,直接说出自己的道德评判却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孩子可能仅仅是“某一次忘记和人说谢谢”,他以前有过那么多礼貌的时候,就因为一次不礼貌就要受到家长的负面的道德评判吗?孩子可能体会不到这么深刻,他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委屈、有不平。有的孩子也会接受批评、做出让步,但内心通常是不心甘情愿的,或迟或早,家长会发现孩子慢慢地变得难以沟通、对自己不再友好了。
• 区分现实与评判
知道了道德评判是怎么回事之后,家长如何控制自己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呢?懂得区分“现实”和“评判”是关键。
小宇已经有三天不和妈妈说话了,这次来到诊室是他们这几天来第一次“语言沟通”。
“我妈妈实在是没法儿说,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就不该生下来。”小宇一开口我们就感受到了他满肚子的怨气。
“发生了什么?”我们询问道。
“天天早晨起来就开始数落我,烦都烦死了。那天,我刚起床,她就说‘你看看你,被子不叠,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也不放进洗衣机,什么都要我这个当妈的来做,你怎么那么懒,我就活该给你当牛做马吗’,我一听不就来气了吗?我这刚起床,还没来得及收拾呀!”小宇愤愤不平地说。
“那你和妈妈解释了吗?自己还没来得及收拾才会如此。”我们继续问道。
“说了,她不信啊,她就说‘我还不知道你,扔那儿仨小时也不会收拾’,然后就开始说我脾气大,不尊重她,会顶嘴了,学习也不好,她太操心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冷战了,我说多错多,就干脆不说了吧。”小宇一口气把话说完了。
我们对妈妈说:“在家属团体教育里面,我们提起过怎么和孩子沟通对吗?区分现实和评判是最重要的,你数落孩子的时候有没有给孩子下道德评判呢?”
妈妈沉默一会儿说:“有,我说他懒。”
“很好。一个人是不是懒本来也是没有标准定义的。怎样算懒,怎样算不懒呢?他在你的价值体系里面可能是属于懒的,但是在我的价值体系里面可能还算不上。并且,我们主张的是客观描述现实,不评判。如果再回到那个场景,你会怎么和孩子沟通?”
妈妈低头,思考了一下,说:“我想,我会说‘我看到在书桌下有你的两只脏袜子,电视机旁边有换下来的秋衣秋裤,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现在你的房间让我觉得有点乱,你愿意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机里面吗?’”
“非常好。小宇,如果你听到这句话你会怎么做?”我们转头问孩子。
“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吧,然后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小宇说。
“你看,一句话可以造成三天的冷战,一句话也可以把问题和平地解决。”
沟通的第一要素是区分现实和评判,需要了解的是,家长不是不做评价,只是强调区分现实和评价的重要性。如果家长将现实和评论混为一谈,孩子将倾向于听到评价,有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还是上面的个案,比如,“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你怎么那么懒”就是把现实和评价混淆起来了,很容易让孩子认为家长在批评他,产生逆反心理(“到处都是”“懒”是评价性字眼)。而“我看到在书桌下有你的两只脏袜子,电视机旁边有换下来的秋衣秋裤,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现在你的房间让我觉得有点乱”就把现实和评价区分了开来,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对大多数人来说,区分现实和评价不太容易,但如果家长不学着这么做,孩子就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因此,区分现实和评价对良好的沟通而言十分重要。
心理小课堂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这句话值得家长深思:孩子不是只有好与不好、聪明与蠢笨、正常与不正常……还有很多中间地带,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我们的道德评判时,会充满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