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南的出口战略
出口战略主要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于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出口贸易方面进行的一种长远的设想。一般包括出口战略的指导思想、模式、重点以及步骤、措施等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实践证明,出口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对海南这样一个有特定环境的海岛地区而言,出口战略应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就其出口战略的有关问题,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联系世界经济形势与新的技术革命,作初步的探讨。
一、海南落后的原因何在
海南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
人们谈论海南的时候,无不认为它美丽富饶,资源丰富,气候良好,风景优美,同时,又承认她很落后。比如,农业水平低,粮食不能自给,人民收入不高,等等。但是,为什么落后、落后在什么地方而又是怎样落后的呢?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农业经营水平低所造成的。他们时刻不忘念“农字经”,似乎海南的落后,都是由于农业上不来。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年来,海南工农业总产值的相对数吧:
1952—1983年海南工农业总产值中工、农业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
从这个表所提供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一点,即海南的工业长期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五六十年代,我们大量投资于农业,以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热带作物(主要是橡胶),所以农业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工业。而在70年代,我们仍致力于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讲究科学,“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以粮为纲”,单一发展,结果是得不偿失,花了大量投资,农业却总上不来。于是工业的比重得以略为超之(这时,新加坡、台湾等充分利用有利的世界经济形势,推行“出口主导”战略,使经济得到了迅速而持续的发展,赢得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美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南的农业也同全国的农业一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短短几年农业发展迅速,使得农业的比重又超过了工业,到1982年达70%以上。
正当海南的这种比重呈“抛物线”形态发展的时候,全国的这种比重却是呈“直线”趋势发展的,即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79年的74.3%。(1)我们不能不认为,海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忽视工业的发展。这从投资结构中可以看出,1952—1980年国家投资海南42.99亿元,农业所占比重由27.7%上升为64.64%,工业仅从15.21%上升到35.37%。
我们有些同志总是孤立地看待海南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一谈发展工业,似乎就是我们不去发挥地方优势了。他们并没有看到“及早地建立工业,就会创造条件刺激农民扩大粮食和原料的生产”(2)。实际上,由于没有很好地发展工业(特别是热带资源加工业),使热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综合利用,长期以输出原料、初级产品为主,本该获得的利益却得不到,最终妨碍了生产的发展。有人认为,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最好是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积累和循环的因果链条连接起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需要有现代工业生产的种种投入要素;同时,它又有可能增加农业收入,从而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3)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
台湾的做法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而且“以贸易做先锋,以工业做后盾”)。也就是说,当工业幼小时,农业应把资金移出,支援工商业的发展;反之,工业壮大后,所创造的利益应部分投入农业。正因为这样,1952年台湾工业在其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17.7%,农业占48.1%,到1963年工业的比重就超过40%,1980年为51.4%,而同期农业下降为10%,1981年仅为7.7%。(4)同时,根据有关资料,1980年海南与台湾工农业生产总值之比为1:19.8,其中农业之比为1:4.3,工业则为1:45.8。可见,差距关键在于工业。世界上,凡发达的地区农业所占比重都很小。比如,1976—1979年,美国与西德同为3%,日本为5%。(5)即使是低收入国家,农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60年的52%下降为1979年的38%(同期工业由13%上升为23%)。(6)我们再也不能以“农业第一”而忽视工业的发展了。
同样一个问题,出口贸易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很高,并呈上升趋势。比如,这个比重南朝鲜、菲律宾、泰国1960年为0.9%、9.1%、16.5%,到1980年则分别高达30.4%、16.3%、20.2%(7),马来西亚也由1975年的22.5%上升到1980年初的39.6%,新加坡1980年竟高达90%以上。
而海南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太小了。1978—1983年的6年,仅分别为0.7%、1.12%、1.14%、0.92%(若包括为其他单位出口则为2.4%)、0.75%和0.52%。(8)再从发展速度看,这6年它为130.1%,比不上社会总产值(175.5%)和工农业总产值(141.1%)的速度。若从历史时期考察,“二五”和“三五”两个时期它还出现过8.6%和10.4%的负增长速度。(9)可见,海南的经济远没有体现出“海岛经济”的特征。
对海南基本的比较认识结果是,它的经济落后是因为长期以来忽视了发展工业和出口贸易。很明显,我们这里强调发展工业、出口贸易(我们认为,海南的农业应该由发达的工业和活跃的贸易刺激一下了),是因为我们过去长期忽视了它们并导致了我们的落后。但是,还必须看到,农业(热带作物)是工业(资源加工业)的基础,而工业又是出口的基础。这仍不失为我们今天来研究海南出口战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二、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出口战略模式
对海南的过去有一个比较认识之后,再联系一下海南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那么,建立一个海南出口战略模式也将较为容易了。
根据海南行政区初步拟定的总体规划,海南的开发建设分三步走,实现三个目标。与本文有关系的要点是:第一,到1985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翻一番。第二,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提前10年实现翻两番。并使工业总值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7%上升到61%。第三,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7.5亿美元(人均为2680美元),20年实现翻四番。还有一个指标,即出口总值由1990年的3.6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6亿美元。换算的结果,这两个时期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概为7%和13.4%。这说明发展工业和出口在我们的规划中已得到一定的重视。概括地说,也就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南的开发建设是为了实现经济“起飞”并为今后持续、稳健的增长而努力。海南经济的起飞是要使海南经济从长期缓慢的落后状态到迅速发展之间来一个质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冲破海南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的状态,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社会结构。通过大农业的发展和建立发达的主导工业,使海南赶上世界发达地区的水平。这些目标,在我们的“规划”中都具体化、数字化了。根据对海南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比较认识,要促进海南经济的起飞与今后的持续增长,实现海南的经济发展目标,我们认为首先应确立海南出口主导型模式。
一般的,从对外贸易关系的角度看,出口战略的模式有三个可供选择,即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和出口主导。对海南来说,前两个模式是保守的,不符合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和海南的实际。因为,进口替代只不过是限制进口而改由自己生产。英国的艾伦·蒙特乔伊认为,这种模式会使经济变得更不稳定(10)。而出口替代主要强调以加工业产品的出口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不错,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但是,最终都未能体现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是仅仅局限于“出口是为了进口”与“进口是为了出口”的圈子)。
世界上采取进口替代战略而成功的国家仅为巴西(它的情况与海南大相径庭),而与海南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同属于“岛国经济”)的众多地区,如台湾、香港、南朝鲜以及东盟五国等却由于推行“出口第一”而成为“经济明星”(当然,它们的做法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将在后面谈到)。现在,“促进出口已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出口的作用:
第一,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第二,推动企业技术的改造和设备的更新;
第三,带动农业原料(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和以之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发展,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为我们的开发建设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第五,扩大国际影响,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增加煤炭的出口问题时说“这样做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因而“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11)。无疑,海南的技术相当落后,因此充分利用出口的作用来加速海南技术的改造,不能不认为是一条极为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世界各国(地区)对出口贸易所采取的态度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日本:历届政府都坚持“贸易立国”的战略决策,使战后出口贸易对其经济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它长期以来奉行“出口第一”主义,把增加出口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从而带动其经济的高速运转。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形势,日本企业界的态度是:“从今以后,我们必须抽调一批专职人员来专门考虑出口问题,并生产出有特色的专供出口的产品来,否则,我们将从国际市场上败退下来。”(12)
美国:为了扩大出口,居然对出口贸易采取立法措施,成立了对外贸易的一种新工具“出口贸易公司”。
台湾:台湾当局对出口贸易更是相当重视。认为其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应是:修正重工轻商的落伍观念,树立“出口第一”导向,以工业为后盾,以贸易作先锋,追求贸易的自由发展,使“一切为外销”成为现阶段台湾经济政策的重点。(13)
泰国:为刺激出口,在国内降低出口商品税收,开设出口加工区,同时,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82—1986年)中,把过去20年始终重视发展进口战略转变为重视发展出口的战略。
为什么出口如此倍受各国(地区)的重视呢?这有种种原因,比如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等。但是,下面这些数字事实我们必须正视:1960—1970年当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7%,1970—1980年为5.6%时,而同期出口增长迅速的同类型国家(地区)则为6.4%和7.1%。(14)再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同样是贸易增长“优先”。比如,1965—1973年的高峰时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而同期贸易则为8.5%。(15)
结论是:只有贸易的优先增长才能确保经济的增长,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贸易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难怪有人提出,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按总产值计算为6%(按人口平均计算为3.5%)的比率,就要使出口平均增长达7%以上(16)。海南的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时期,海南的社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9.5%,工农业总产值为7.1%,出口仅为5.4%。(17)
我们不能使自己“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18)。党中央对海南的开发建设很重视,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并希望我们要大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把发挥海南的优势和利用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而利用外资就意味着要扩大出口。正因为实施了利用外资与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外向型”战略,使东盟各国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有人说(并且是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们海南并不是不想搞出口,而是没什么出口。这话说得很对、很客观。问题的关键是,它未能使人以一种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改变这种状况。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开发中的地区出口的基本问题,不是缺乏比较利益,而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我们正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海南不是没什么出口,而是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持上述“没什么出口”意见的人,同样也是看到海南资源优势的)。
那么,有竞争力的产品又是从哪里来?答案是,只有在自由竞争的风雨中摔打才能变得坚强(在“保护主义”下,我们一些产品不但质量低,而且价格竟高出国际市场的两三倍)。现在的问题不是海南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而是要端正我们的认识,根据海南的实际,制订出我们的发展战略,并运用方针、政策来加以推行。
实际上,海南每年的工农业产值大约是社会消费额的两倍,如果没有对外贸易,那将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但是,海南每年要进口很多工业制成品,出口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我们提出出口主导的战略模式,是顺理成章的。换句话,海南有东西出口,也很需要出口,但过去对此不重视,我们现在却是要对它从战略上来认识、鼓励,并辅以一系列的步骤、措施。
建立出口主导这样一个模式的意义还在于: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海南的出口战略重点,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
三、海南出口战略重点
前面论述使我们看到,海南目前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非常的不合理。因此,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开发建设刚刚起步的海南来说是当务之急。而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技术日新月异,保护主义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是走走停停,这都要求我们把海南出口战略的重点放在“适应与调整”上。也就是,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适应、调整。包括出口商品、市场和销售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一)出口商品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长期以来,我们以输出大量的初级产品为主。在这里,了解新加坡出口战略的阶段变化是有必要的。它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1965年独立,主要经营转口贸易,因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初级产品都由此向西方国家出口。
第二阶段,随着上述国家的独立,新加坡丧失了转口贸易的有利条件,情况的变化迫使它放弃对转口贸易的依赖,走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道路。主要方法是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塑料、皮革等)的出口。
第三阶段,1979年提出以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其工业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方向发展。这主要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第四阶段,与第三阶段并存。主要是利用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推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建立,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这一阶段,不少国家(地区)都有相同之处。如台湾1980年已建立科学工业园区,菲律宾不久前也已开设“特别出口加工区”,都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新加坡的情况和海南虽然有些不同,但从中体现出来的“岛国经济”的“弹性”,也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其发展战略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求不断地适应,对我们却是大有启发的。
现在,海南的初级产品已面临这样一些情况:在国内方面,由于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工业用的热带和亚热带原料进口多了,从而使海南的初级产品出口受到威胁。比如,到去年8月止,橡胶的库存积压已达上万吨,胡椒的境遇也差不多,其他一些初级产品出口的前景也不很乐观。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是在“保护伞”下悠闲自得地生产,不考虑市场问题,使得产品价高质差,缺乏竞争力。
再从国外来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趋向生产大于消费。比如,世界天然橡胶1970年的生产量为2940千吨,消费量为2325千吨,到1979年分别是3679千吨和3325千吨;同样,糖的世界生产量1970年为7139万吨,消费为7356万吨,到1979年则变为9230万吨和9016万吨。(19)与此同时,世界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得非常厉害。比如,1980年6月到1982年6月,糖价(除特别安排外)下跌78%,橡胶下跌37%。(20)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损失严重。比如,发展中国家(不包括石油出口国)1971年损失26.6亿美元,1972年、1975年和1979年分别为31.8亿、119.8亿和204.1亿美元。(21)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橡胶出口国1960年用25吨橡胶换6台拖拉机,而今天等量的橡胶只能换回2台。(22)二是为改变这种状况,初级产品出口国纷纷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制成品出口增加。比如,菲律宾1978—1982年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率到1982年已提高到42%(同期整个出口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8%—19%)。1971年,它的非传统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1982年却增大到40%左右。(23)
我们不得不承认,海南传统的、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必须进行调整。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应该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海南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不能撇开它的资源来考虑;
第二,海南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
第三,海南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应反映其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内容;
第四,海南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还要反映南海石油开发与利用的情况。
据此,海南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内容为:
首先,从现在到80年代末,大规模地引进海外直接投资(到1985年底,海南的投资环境可望得到较好的改变),主要用于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加速现有企业技术的改造和设备更新。这一时期,基本稳定目前的出口状况,并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生产,做到稳中有增。
其次,进入90年代,就要大幅度扭转出口商品结构,新产业的新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的出口要占一定的比例,同时,初级产品出口中,要大大提高半成品或制成品的比重。这时,企业的技术改造是加快工业用电子产品的消费,为下一阶段增加热带作物产品的高附加值打下基础。
再次,90年代末到2000年以后,随着海上石油的大量开采,以及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这时海南的出口商品将形成这样一种结构:即由第一阶段发展而成的深度加工的劳动密集产品,第二阶段发展而成的技术与知识密集产品以及第三步本身的资金与技术密集产品。这种(从商品形态看,是包括劳动、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从生产形态看,是包括加工业、新兴工业与石化工业)出口商品结构,就像一个倒立的“金字塔”(见下图)。
说明:①I、Ⅱ、Ⅲ代表海南出口商品结构三个变化阶段;②A、A′、A″代表初级产品、加工品、深度加工品;③B、B′代表技术密集产品、知识(信息)产品;④C代表技术、资金密集的石化产品。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热带作物产品的出口贯穿始终,但第一阶段(初级产品)与第三阶段(高附加价值产品)已大不相同。这体现出海南的开发建设要立足于岛内资源的利用这一特点。而发展石化工业与新兴工业,也将是海南适应岛内、国内以及世界经济形势与新技术革命变化所作的“调整”,三者是互为基础、互为渗透、互为提高而同时并存的。
我们前面谈到了海南应建立出口主导模式。现在我们又进一步地认识,海南的出口主导是包括资源出口主导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主导两个方面。一般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实行资源出口导向(如除新加坡之外的东盟各国),而资源缺乏的国家(地区)实行制成品出口导向(如台湾、新加坡、香港和南朝鲜等)。然而,也正如我们上面已经谈到的,经济形势已迫使不少发展中国家(地区)纷纷改变其经济结构。70年代以来,新加坡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表现在:第一,以微电子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第二,信息工业技术逐步高级化与机器人的出现;第三,技术、知识密集的工业城镇与地区不断建立;第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智力开发,为加速向技术、知识密集产业过渡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应该看到,在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转向知识生产,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也正通过引进最新科技成果,直接进入新的产业革命。这决定了今后知识产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时,又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并且发达国家工业技术改造的项目之一是节能(这势必使其一方面发展耗能少产业,另一方面寻找替代能源),而导致国际市场对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和原材料(如钢铁、天然橡胶、铜等)需求的减少。这样,发展中国家(地区)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丧失,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也面临威胁。
由此,也说明了建立海南这样一个资源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主导型的模式,对于海南资源的开发与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出口市场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同样的,出口市场战略也要考虑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新的技术革命将引起的变化。
可以看出,上述的一些情况,对于海南面向国际市场输出初级产品是不利的。相对的,就目前而言,海南的热带作物产品应以输向内陆为主。但是,由于海南的产品质差价高,抵挡不住质优价低的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要大力开展内联,也就是要与内地企业开展“补偿贸易”。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解决资金技术问题;二是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三是解决产品质量与价格问题,实际上也是创造有竞争力产品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有两点(以橡胶为例):一是两方开展“补偿贸易”,也就是,海南的橡胶生产单位(如国营农场)和内地橡胶消费量大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等)搞协作,由它们提供资金、技术来发展橡胶生产,最终以橡胶(如干胶)来偿还其所提供的资金;二是三方开展“补偿贸易”。就是由上述一些大城市提供资金,从国外(如东南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三方协作进行发展橡胶生产。资金的补偿方式同上。两种方法实质上一样。
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些优质产品来,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这种做法是完全有可能的。国内每年要进口几十万吨橡胶,大于海南的年产量。搞橡胶生产的“补偿贸易”,不仅对国家来说能起到“替代进口”的作用,而且,“出口主导型”模式使海南不会像台湾、新加坡等地那样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受制于人。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一般说来,接受投资的多极化决定了出口市场的多极化。这样更能避免对于某一市场的依赖,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但是,从海南这几年利用外资的情况看,约有86%(24)外资来自港澳地区。这不能认为是很正常的。再加上以前和现在,海南的出口产品大都投放港澳市场,从战略的角度看,是否也需要进行“调整”?回答是肯定的。仅从海南华侨众多,而且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点来看,我们的投资来源也不能大比例地局限于港澳。东南亚各地历史上就与海南往来密切,那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与海南很相似,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的,那里“民俗略与珠崖相类”。从长远看,我们很有必要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虽然那里经济比海南发达,且出产的东西跟海南也差不多,但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比较利益”。李嘉图在创立他的“比较成本说”时所举的那个著名例子认为,葡萄牙和英国同样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但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同等的。对于海南与东南亚各国来说同样如此,发展相互之间的贸易是完全有可能、有必要的。
(三)出口销售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目前国际市场销售战略有这些新特点:
重视目标销售观念。也即以确定的产品供给不同的消费集团或地区。同时,在复杂的竞争中为及时应变,获得市场信息受到极大的重视,因而,市场研究便显得更为重要。又由于技术进步快捷,市场变化迅速,消费需求多样化,使零售商以及“多品种,小批量”的方法成为国际经营成功的关键。这种情况所产生的一个深刻影响是,出现了大量“我也能做(me-too)”的产品,使得任何公司都难以保持垄断地位。
我们的情况是,不注意信息,不懂得使用情报,不会对市场进行研究。当更多的企业已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时,我们的企业仍在抱守着一些过时的落伍观念。以天然橡胶的生产而言,世界各国都在推行“生机勃勃的产胶政策”,努力使天然橡胶生产科学化、现代化。根据市场需要来开拓产品的新用途,如“航天飞机”轮胎、空气弹簧、车辆的安全、防震装置、桥梁和建筑物的基垫等等,重点发展热塑天然橡胶。而我们几十年来的产品总离不开轮胎、胶管、胶绳、胶带一类的大路货。
为了促进海南商品的出口,我们必须运用市场学的原理来指导出口销售工作。市场学是从“消费者第一”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市场营销活动(包括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销售促进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促进商品销售为目的的。它研究的问题还包括市场情报、市场调查预测、市场风险与市场信用等内容。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与销售,才能真正做到适销对路,提高质量、扩大销售。
进行市场研究、预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扩大对商品的宣传等都成为经营的重要因素。在对自己产品宣传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接受”别人的宣传,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要向国际市场输出初级产品(胶、糖等),就有必要研究诸如东南亚等地的出口情况。运用市场研究、预测的手段,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就已开始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预测20世纪末及21世纪上半期或更远将来的产品。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海南出口战略的重点”的三个内容都是为了扩大和促进出口问题。三者的关系是,出口商品战略是出口的物质内容,是基础;市场战略是实现商品战略的重要条件,销售战略是手段。它们围绕商品战略,来互相作用以最终实现海南的出口战略。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出口商品应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因为商品对市场的适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海南而言,目前出口商品结构极为不合理,因而,海南出口战略的重点应该放在商品战略的适应与调整之上。
四、海南出口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海南的出口战略,从理论上,我们可以提出很多措施。但是,对于海南这样一个经济很不发达而产业、出口商品结构又极为不合理的地区来说,仅靠理论上的探讨远为不够。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以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来说,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推行的工业化、“出口第一”“贸易立国”等政策与方法。即使是自由经济的新加坡,其发展仍仰赖于政府的有效干预。对于海南这样一个仍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地区而言,政府积极而正确的干预显得太重要了。
我们认为,促进海南的出口贸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实行出口奖励政策。如出口补贴、降低关税,减收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的所得税,增加其外汇留成,并给予结汇优待等。对那些出口前途大,目前暂时亏损的商品,应在材料供应、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二,尽快兴办出口加工区或自由贸易区,以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出口加工区对发展中的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比如,1973—1982年菲律宾非传统商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由14%上升为50%,其中,出口加工区占的比重由0.045%上升为11.13%。10年间,出口加工区的产值增长2091倍,就业人数增长19.23倍。(25)
第三,大力开展“外引内联”。外引应着眼于发展新兴产业和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在利用外资中,要注意方式的选择。合资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工业,可这几年合资仅占利用外资总额的约9.5%(合作方式约占76%)(26);同时,应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面向出口的产业或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而内联应该立足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传统产业以改造为主,新兴产业以开发为主。但都要注意对市场行情的研究,都应有重点地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就现阶段而言,传统产品要做到质优价廉,新产品要做到款式新颖、微型、轻便和多功能。
第五,在引进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协调好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海南目前拥有许多传统产业。因此,新产业引进也好,企业技术改造也好,都应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使之有一个良好的淘汰过程。
第六,建立特殊的出口信用机构以提供出口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并建立出口信贷保险制度,包括对来自商业上和政治上的风险能给予保险。
第七,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贸易展览会,借此宣传本地产品,调查国外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情况,以作出相应的对策。
第八,加快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港口的吞吐能力,只有发达的海运,才能有发达的贸易。
第九,培养精通对外贸易业务的专门人才。当今国际经济,是经验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培养精通对外贸易的专门人才要从战略上加以重视。
第十,加快经济体制,特别是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在经营出口贸易方面,应更大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形成一种相对统一对外的体制。要给予企业更大的进出口经营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其出口贸易的积极性,提高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同时,从业务性质上看,海南外贸体制的改革应该完全朝着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和内外贸结合的方向发展。
第十一,与此相适应,需要有一个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协调的机构。也就是建立相适应的出口贸易组织。它是一个带有横向联合或协作性质的组织,它由各经营出口贸易的单位联合组成,一方面做好对各经营出口单位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国际经济情报信息机构性质,为各经营出口业务的单位提供服务,如咨询或发布信息。以利于产销的正常反馈,有效地经营。
第十二,提高对外办事效率,简化出口手续的繁文缛节。
本文发表于《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 《中国经济概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2)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方式》,《经济学译丛》,1984年第2期。
(3) 《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7期。
(4) 《中国经济概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584页。
(5)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3页。
(6) 《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前景展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7) 《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前景展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8) 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
(9) 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
(10)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方式》,《经济学译丛》,1984年第2期。
(11) 《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12) 《松下的秘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13) 参见《世界经济情况》,1983年第17期。
(14)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国际贸易》,1983年第5期。
(15) 世界银行《1983年世界发展报告》。
(16) 《世界经济》,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页。
(17) 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
(18)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19) 《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20) 《争取世界经济复苏:勃兰特委员会备忘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21) 《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3期。
(22) 《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版。
(23) 参见《经济研究参考资料》总第1121期(1984年8月10日)。
(24) 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
(25) 《港澳经济》,1983年第6期。
(26) 海南统计局与海南外经委资料或据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