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作用与开放模式问题
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趋势是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多层次、由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推进。在这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海南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据此应采取什么样的开放模式?这是海南开放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时间上看,海南的开放处于特区和开放城市之间;从经济类型来看,却与经济开放区相类似;而从政策上看,却又比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要优惠。这就说明海南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一种特殊状态。海南不同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它不是一个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而是数万平方公里的传统的“农业社会”,面积比18个开放城市面积之和还大两倍多。因此,两个经济形态不同的地区,很难纳入同一开放层次;同时,尽管海南的经济类型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类似,但这些开放区是全国最富饶的地方,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基础较深厚,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有大城市作为依靠,加之与海外有广泛联系,这几年利用外资已取得一定成就,在对外开放中,起到海南所不能起的作用。而且,就目前所实施的开放政策来看,海南比上述地区要优惠得多,也很难使之处于同一层次。
海南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特殊性,还取决于它所起的特殊作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指出,14个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在沿海联成一片,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样,既可以加快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在吸收先进技术、推广科学管理经验、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支援和带动内地,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最近决定开放沿海经济地带,也是加速沿海经济发展,带动内地经济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显然,这样的作用是海南的开放所不能产生的。
但是,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海南所产生的作用,同样不是其他地区所能替代的。众所周知,海南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大面积的热带地区。它因在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热带资源丰富而被称为宝岛。几十年来,它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仅以农垦系统为例,从50年代初创建至1979年止,为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比投资累计减固定财产总值之差大1.6倍。纽约《中报》一篇题为《论海南岛的开发》的社论认为,海南岛是中国最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基地,它今后在中国经济领域内所担负的任务,并非局限于广东省或东南几个省份,而是面向全国30个省、市,它的开放建设,应该为10亿人口保留足够的热带栖息空间。并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南岛的开放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热带资源拥有量的极大不相称,以及形势的变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应有的作用不但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还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不仅如此,从海南本身来看,不能否认,几年的开放已使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按现在的趋势,它将从国外大量进口用于生活消费的工业制成品和用于工业加工、组装的工业原料,而由于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出口的是大量的初级产品,合资企业的产品又绝大部分是销往国内等,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如外汇短缺、物价上涨、企业缺少活力、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未能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等。这些原因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认为是开放模式的不明朗而最终导致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和立法不健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使海南经济“活”起来,关键是海南要有一个明确的开放模式。海南开放至今仍未能给人一个明朗的概念,有说海南“不是特区的特区”(又是什么?“名正言顺利于行”!),也有说要“实行类似自由港的政策”(怎么个类似法?),这种含糊不清的说法,是不利于实行“更加开放”政策的。投资者并不看东道主在口头的许诺是多么漂亮,而是看当局的法令如何。说海南“不是特区的特区”是由于所谓的土地费比深圳便宜,劳动力成本低,但由于投资环境差、劳动力水平低、能源紧张、人才奇缺以及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只能使外商“敬而远之”。而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在这方面要比海南好得多,对外商的吸引力也大。在税收方面,海南是在投产后三年免税,从第三年起征所得税15%。暂且不论这种税收上的优惠待遇是否体现出对投资项目的限制或鼓励,仅从世界一些国家看,免税期新加坡为5—10年,泰国3—8年,毛里求斯的路易斯港高达10—20年,而斯里兰卡的卡图纳亚克投资促进区不仅免税期达10年,还提供99年的租期。
这就可以看出,海南若不使其开放方式明朗化、具体化,不用说是赶上世界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就是跟上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开放步伐也难。(应该清楚地看到,海南是一个“农业社会”。)沿海城市的开放,正在通过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突破口。而建立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等)是发展中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巴西亚马逊的玛瑙斯是个落后地区,1967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时仅有30万居民,到1987年发展为100万居民,并拥有200家工厂、6万名工人组成的工业区,将成为巴西电子工业的主要基地。在马来西亚,自由贸易区和建在90个工业区中的“小自由贸易区”的相互作用,使其成了世界上电子和半导体主要的出口国。(在自由区内外国投资者生产的产品至少要出口90%。)再比如,南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总结自己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发展政策,找到了向现代化进军的新路——自由区。自由区的建立,使该岛已初步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其纺织品、服装加工、电子、精密仪器以及珠宝首饰的加工都用上了现代化先进技术,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现在全世界贸易总额10%经自由贸易区进行,预计到1990年将提高到20%。正因为如此,自由贸易区发展至今200多年,仍呈现勃勃生机。目前,38个发展中国家已建立110个活跃的自由贸易区。
因此,使海南的经济“活”起来,必须采取相应的模式。这是很多专家、学者也已看到了的。前不久来海南考察、讲学的教授们认为,基于很多实际原因,海南应当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更多灵活的措施,具体的,可以搞自由贸易区、特区或者特殊开放区。笔者认为,在海南岛应建立自由贸易区。但为了与我国的经济特区相对称、适合人们的习惯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由区,称为“自由经济区”比较合适。
这样,海南工业的“活”,正如对自由经济区理论颇有研究的加拿大经济学教授赫伯特·格罗贝尔所认为的“建立自由经济区是经济繁荣和重新振兴的一个因素”,因为“自由经济区有选择地减少限制性管理措施”,“对于所有的工业部门而言,建立自由经济区可以导致一次技术革命”。海南的工业大多技术陈旧落后,企业素质差,亏损严重,且发展前途不大,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自由经济区的建立,来一次“技术革命”,使一些企业彻底实行“关、停、并、转”,直至倒闭,以形成一大批面向出口的工业,在自由竞争的风雨中,创造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产品来。而海南农业的“活”,就是使“贸工农”的方针具体化。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发展农产品出口,在沿海地区要形成“贸工农”型生产结构,否则,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也不利于农业结构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总强调,发展海南农业要靠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但结果总是不令人满意。因为它只顾生产,不考虑到市场机制作用,到头来盲目生产,苦于为产品找销路,生产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刺激。生产者只有当他的产品有市场,感到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去学习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这一点对于长期依赖农业而农业又十分落后、农产品输出结构极为不合理的海南来说,尤为重要。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所要建立的海南自由经济区,是具有综合功能的。这还取决于下列因素:
第一,海南自由经济区必须考虑对热带资源的开发、加工与综合利用,以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出口竞争能力。这就使之不只限于“自由港”的功能,即不只是扩大转口贸易,增加劳动收入和就业。
第二,建立海南自由经济区,必须考虑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这就使之不仅仅是引进技术设备,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返销国内。
第三,建立海南自由经济区,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海南经济,促进四化建设。这就使之不仅仅是进行“贸易”,还要进行“开发”,包括资源的开发、产业的开发、技术的开发和智力的开发等。
第四,建立海南自由经济区必须考虑与现在规划的各具功能的6个经济小区的联系。这些经济小区的建设,应尽可能通过“出口加工区”来带动。
因此,海南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同时具备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和出口加工区功能的综合型的自由经济区。这也是符合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的。这就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正由商业型、工业型向综合型、科技型(如科学工业园区)方面发展。世界上不少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国家,同样建有大量的出口加工区。比如,整个新加坡是一个自由贸易区,而在区中则建有20多个出口加工区。海南自由经济区就总体而言,将对商品货物减免进出口税,使其在岛内自由输出输入,着重于发展转口贸易、旅游、建筑、交通运输以及通信等;而在主要构成上,将对引进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并利用自由经济区船货出入的方便条件,建立各种出口加工区,致力于发展制造业。这样,在自由区内,将打破工商分家、产销脱离的状态。通过建立各种贸易公司,全面推行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使农、工、商和内外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海南经济的起飞。
必须指出,海南建立自由经济区,正如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一样,不会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的“飞地”。相反,以港澳为中心,上有经济特区,下有自由经济区,加上广州、湛江两个开放城市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对于整个广东和全国经济,将是极大的推动。同样,500多万人的海南市场对于10亿多人的中国市场来说算不得什么,建立自由区谈不上对民族工业的冲击。实际上,岛内很多地方现在已充斥外国商品(主要是生活消费品)。建立自由经济区,就是要使海南由“商品输入”更多地转向“资本输入”。
这样,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将使海南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有利于21世纪大西南、大西北的大规模开发;有利于加强与港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广泛联系,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南疆的繁荣和稳定,巩固南海国防;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之与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在一起,促进社会主义的“全方位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平方式不只是“一国两制”,还有“共同开发”的方式,因此,建立海南自由经济区,还将有利于实现“共同开发”这一光辉构想。
最近,一位美籍经济学家在谈到沿海城市开放布局时很有见识地认为,从历史条件和地缘经济看,广东、海南、香港将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区(此外,福建、台湾等地也将成为经济发展区)。无论是从现在还是将来看,由中央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明确海南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性质,并尽快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法规,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经济区,已成为必要。当然,建立自由经济区要具备很多条件,但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关键的是要看准而上,采取积极的姿态,去寻找替代手段和过渡方法,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加深认识,以臻完善。
本文写于1985年5月,收在钟业昌著《海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