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济格局与海南的对策

海南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与亚太地区的“岛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些岛国地区的发展正日益引人注目,日本出现了“经济奇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是咄咄逼人。

令人感兴趣的是,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崛起,日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已被称为“第二日本”,而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下同)则被称为“第三日本”。“第二日本”现在的经济正处于日本的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所经历的变化阶段;而“第三日本”则是紧紧地尾随其后。这就形成了“三个日本”互相追赶的局面。这种局面今天对我们海南造成了明显的迫切感。因为海南不但与这“三个日本”同属于海岛型经济,处于亚太地区的“黄金海岸”,而且处于南北“三个日本”的夹缝之间,这就提出了一个海南应该怎么办也就是采取什么对策的问题。

现代经济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越来越国际化,也就是各国经济之间的互相依赖程度越来越加深。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将有45%的贸易额跨越国界。对于海岛型经济而言,这一特征更加显著。因为这些岛国地区不管资源缺乏还是丰富,都要仰赖于贸易。“第一日本”和“第二日本”最大的特点是资源缺乏,但通过进口原材料,实现了制成品出口导向的战略;而资源丰富的“第三日本”,工业化也向第二阶段发展,即从“出口替代”转为“面向出口”,实行资源出口导向。这可从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来体现。这个比重南朝鲜、菲律宾、泰国、台湾1960年分别为0.9%、9.1%、16.5%、11.5%,到1980年则分别达30.4%、16.3%、20.2%、49.2%(1),马来西亚也由1975年的22.5%上升到1980年的39.6%,新加坡这个比重1980年高达90%以上。(2)

而海南这个比重太小了。三中全会以来(1978—1983年)其出口总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0.7%、1.12%、1.14%、0.92%(若包括为其他单位出口则是2.4%)、0.75%和0.52%。(3)这6年它的发展速度为130.1%,比不上社会总产值(175.5%)和工农业总产值(141.1%)的发展速度。(4)从历史时期考察,“二五”和“三五”时期,它还出现过8.6%和10.4%的负增长速度。(5)可见,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即使根据未来的规划,这个比重到1990年和2000年,也不过为6.5%和13.4%。这是否体现出海岛型经济的特征和现代经济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实际上,更多的人士已经看到,一国(地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只有贸易的优先增长才能确保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只有发达的贸易才能有发达的经济。有人提出,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6%的比率,就要使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7%(6),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60年至1970年为5.7%,1970年至1980年为5.6%。但是,贸易迅速增长的同类型国家和地区(以“第二日本”为代表),同期出口增长率则为6.4%和7.1%(7)。而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九八三年世界发展报告》,在1965年至197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高峰时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约增长6%,而同期贸易每年增长达8.5%。海南的情况恰好相反,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时期,海南的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5%,工农业总产值为7.1%,而出口的增长速度仅为5.4%(8)

我们不能使自己“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9)。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拓深对外经济联系,发展贸易。海南自古以来就是贸易发达的地方,早在西汉武帝时,就因之有便利的海上交通而“略以为儋耳、珠崖郡”(10)。又由于物产丰饶,使之在北宋时就成了沿海和内地商人兴贩的目的地之一,也是往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经商的转继港口。北宋初期,它最早与广州(古番禺)、明州(今宁波)和杭州为贸易港口,并设有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务。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古海南从儋州、琼州(今海口)和万安州(今陵水县),都有海船上可溯广州,南可下马来半岛。当时,海南还招徕大批蕃客长期居住,娶妻生子,广市田宅。

对于这些年海南贸易发展缓慢的问题,传统的看法是它的地理位置不如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缺乏贸易的物质内容即产品。这里暂且不考虑从国家整体看海南的战略位置。然而不管是日本提出的“环太平洋圈”,还是纽约大学一位教授最近提出的“亚太经济共同体”,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实在的“环南海圈”(或说“小太平洋圈”),从香港、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到泰国而上溯到海南。海南是这个圈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未能进行更广泛的联系。但是,我们的目光必须立足于21世纪。1997年我国将收回香港主权,到那时台湾也决不会像今天这样硬是“三不通”,而印度尼西亚最近已连续表示要同中国发展直接贸易关系;海南到东南亚最近,而且历史上那里的“民俗略与珠崖相类”。还有,21世纪中国的开发重点将是内地,而从海南直通大西南、大西北并非不经济。1990年前后南海石油的大量开采,都将使海南的地理位置日显突出、重要。

自然,没有产品是不能进行贸易的。对海南来说,是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然而,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挤出来的。我们在“保护主义”下生产几十年,结果是橡胶的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约3倍。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生产对流通的决定作用,却没有看到流通(贸易)在一定意义同样决定生产。尤其是在市场繁荣、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今天,若总认为海南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又不采取积极的措施,那海南的贸易就难得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海南每年的工农业产值大约是社会消费总额的2倍,如果没有贸易,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海南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品,出口大量的初级产品。而出口的产品不但缺乏竞争力,好多还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两年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情况有了改善,但技术引进本身就是要扩大出口,这是东盟各国的成功经验。道理很简单,利用间接投资(贷款),必须还本付息,而利用直接投资,并不是以开放国内市场为前提,而是以大比例产品外销为条件。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多出口、多创汇。因此,面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海南的对策应是采取积极的姿态加入世界经济的行列,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地方优势,扩大对外经济联系。而以下几点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扩大对工业的投资,建立和扶持重点企业(包括在一些有条件的部门或行业建立面向出口的企业),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台湾的做法是“以贸易作先锋,以工业作后盾;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也就是当工业幼小时,农业应把资金移出,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反之,工业壮大后,所创造的利益应部分投入农业。1950至1980年海南大量投资用于农业,比重由27.7%上升到64.3%,而工业仅从15.21%上升到35.37%。(11)现在是扩大对工业投资的时候了。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或产品,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扶持(在材料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只要从长远看有利可图,目前暂时亏损一些也不怕。

第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海南没有发展到“面向出口”阶段,但作为过渡性措施,目前外贸体制改革方向是工贸结合和技贸结合都是可行的。作为对外开放的海南,还要辅以更大的市场力量,给予企业最高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其出口积极性,从而使企业更能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考虑产销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海南的对外贸易不一定要统一对外,可以是相对统一对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个协商性、联合性和咨询性的对外贸易组织。这个组织由所有的经营出口贸易机构组成。它的主要任务应是为各出口贸易组织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情报,使之避免盲目经营,蒙受损失。这个组织还应有协调和监督的职能。

第四,尽快在一些有条件的行业或部门,发展以信息为代表的“第四产业”。有人说,海南的落后是信息的落后,这话很有些道理。的确,海南不但信息不通、情报不灵,而且对信息反馈缓慢,也就是不知道信息的重要和使用。承认落后是为了迎头赶上,在目前全岛未具备条件发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部门或行业优先发展信息业,做到“以点带面,局部推动全部”。国际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信息情报倍受重视,为了在贸易中及时应变,上述出口贸易组织应考虑建立信息中心。

此外,人们已经注意到的智力投资以及港口、码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要予以战略上的重视。因为没有人才是什么也做不成的,而没有发达的海运,也就没有发达的贸易。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学者在称赞亚太地区这些“经济明星”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主要是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以及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对海南来说,我们现在强调发展工业,并不等于放弃农业。相反,海南的工业基本是立足于岛内资源的,这就不会导致忽视农业的发展,只不过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至于对市场的依赖,不完全是国际市场,还包括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就避免了“三个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病”。

本文发表于《海南日报》1985年3月24日。


(1) 《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前景展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

(2) 《外国经济与管理》,1984年第2期。

(3) 引自海南统计局1984年新编《海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或根据该资料计算。

(4) 引自海南统计局1984年新编《海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或根据该资料计算。

(5) 引自海南统计局1984年新编《海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或根据该资料计算。

(6) 《世界经济》,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页。

(7) 《国际贸易》,1983年第5期。

(8) 引自海南统计局1984年新编《海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或根据该资料计算。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10) 《汉书·地理志》。

(11) 海南行政区公署农业区划委员会编:《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