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而其直接原因就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资本主义列强向外侵略扩张一般是三部曲,即:外交——商品——枪炮。

1793年,英国曾派外交使节马戛尔尼来中国,以祝乾隆80寿辰为名,要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进行通商,乾隆没有答应,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英国运来大批棉纺织品和工业产品,结果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中国的茶、丝大量出口,中国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英国则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不利的贸易地位,英国资产阶级便使用了一种罪恶的贸易手段,即进行鸦片走私活动。

鸦片走私逐年增长,1800年是4000多箱,到1838年鸦片战争前夕竟达4万多箱,增加了10倍,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是极大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则造成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从前,白银1两换800文铜钱,只需卖粮一担;现在,白银1两换1600文铜钱,而需卖粮两担。

当时,民间广泛流传这样一副对联: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鉴于鸦片危害的日益严重,所以清朝政府不得不将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在禁烟问题上分为两派,即弛禁派与严禁派。弛禁派以穆彰阿为首,严禁派以林则徐为代表。

林则徐是福建侯关人,当时任湖广总督,他是清朝末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1938年11月,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书,鸦片“贻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饥之银”。于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1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接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的禁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把严禁鸦片与正常的贸易往来区别开来,不盲目排外;二是把严禁鸦片与加强防备结合起来。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即组织人员编写了介绍外国情况的《五洲志》,认真研究对手。同时,他还亲自察看广东沿海地势,整顿海防,修筑炮台,组织训练,加强战备,以保证禁烟运动的顺利进行。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2万多箱,禁烟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国禁烟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资产阶级顿时暴跳如雷。1839年10月,英国政府决定出兵中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4000余人,分乘40余艘舰船,到达广东海面。从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签订了《穿鼻草约》。英国侵略者首先进攻广东,遭到了林则徐率领的广东沿海军民的沉重打击。侵略军见在广东占不到便宜,于是便北上转攻福建的厦门。福建的闽浙总督邓廷桢,率领军民奋勇抵抗,使侵略军在厦门的进攻也没有得逞。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除了广东和福建以外,沿海各省大都没有防备。以直隶总督管辖的天津为例,该地仅有守兵800人,山海关连一门管用的大炮也没有。因此,英国侵略军在进攻厦门受挫以后便马上北犯,很快攻下了浙江的定海,接着继续北上,打到了天津的海口。这时,道光皇帝吓慌了,急忙派琦善前往海口与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在得到琦善的妥协退让后,同意了暂时折回广东。

昏庸的道光皇帝认为琦善退敌有功,于是便派他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军继续谈判。并且以所谓办事不稳,禁烟惹祸为“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充军新疆。

琦善到了广州后,为了讨好侵略者,他下令拆除了珠江口的木排铁链,裁减兵船三分之二,遣散了全部水勇舵工,珠江防备尽被破坏。琦善开门揖盗的行径,结果更进一步助长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2000多人突然发动了对大角、沙角炮台的进攻。

大角和沙角炮台是沿珠江而上进入广州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镇守炮台的是副将陈连升,守兵只有600人,敌人4倍于清兵。陈连升派人飞书告急,但琦善拒绝发兵支援。陈连升率兵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终因敌众我寡,陈连升与儿子陈举鹏及其部下全部壮烈牺牲。英国侵略军攻占炮台后,进行疯狂的报复,残忍地将陈连升父子的尸体剖腹掏心,剁成肉泥,还把陈连升的马当做战利品拉走。据说这匹马被带到香港后,不吃也不喝,最后活活饿死在那里。后来,香港人民特意为这匹马立了一块碑,当地人称之为“节马碑”。1990年,江泽民到虎门纪念馆参观,听了关于“节马碑”的故事后很受感动,他说这种“节马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英军占领大角、沙角炮台后,接着长驱直入,逼近虎门。于是,琦善派人请求投降,并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第二阶段:1841年1月—1841年5月,签订了《广州和约》。《穿鼻草约》签订后,由于全国舆论的谴责,道光皇帝被迫下令查办琦善,停止议和,宣布对英作战,并派自己的侄子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部队1.7万余人赴广东作战。

英国侵略者得知清政府调兵遣将的消息后,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在奕山的部队未到之前,抢先发动了对虎门炮台的进攻。

虎门炮台是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但此时虎门炮台的防御力量却十分薄弱,守台官兵仅400余人。镇守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多次到广州向琦善痛陈利害,请示加强海防,增兵虎门,但都被琦善拒绝。这时,关天培已是62岁的老人了,他自知国难将至,于是将自己的落齿数枚,旧衣几件,命人送回江苏老家,决心以死报国,不再生还。

1841年2月6日,敌人集中了数百门大炮,轰击虎门要塞。同时,英军1000多人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强行登陆。为了打退敌人的猖狂进攻,关天培调集了15门大炮排列阵前,选取优良炮手,听令一齐发射。守军斗志昂扬,英舰有些被击沉,有些中弹起火,滩头上布满了登陆英军的尸体。战斗从清晨激战至黄昏,关天培浑身上下负伤十多处,始终挺立在炮台上沉着指挥。最后,由于敌众我寡,关天培为国捐躯,他所率领的400名将士,全部英勇牺牲,炮台四周尽被英雄的鲜血染红。虎门炮台陷落了,广州的形势危在旦夕。

1841年3月,湖南的杨芳先于奕山到达广州。杨芳曾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而被清朝捧为所谓“名将”,实际上则腐朽不堪。他到广州后,看到英国侵略者“船坚炮利”,横行无阻,认为其中必有妖术,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下令广泛收集马桶,然后载于船上去进攻英国侵略者,说是“以邪制邪”,结果不堪一击,大败而归,“马桶战术”一时传为笑话。

1841年4月,奕山到达广州。奕山胆小如鼠,但却想侥幸取胜,他刚到广州不久,事先未作任何战前准备,便贸然发动了一次夜袭,结果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后来,奕山全部接受侵略者的条件,订立了屈辱投降的《广州和约》,第二阶段至此结束。

第三阶段:1841年5月—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再一次扩大战争。9月,英国侵略军沿海北犯,又一次到达浙江定海。当时镇守定海的是浙江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人,守军3000余人。9月26日,英军3500余人,分乘29艘军舰向定海发动进攻。一连四天四夜,定海城岿然不动。但是后来由于武器落后,加上连遭阴雨,许多炮弹均打不响,失去了战斗力,结果使侵略军登陆得逞。当敌人冲到土城下面时,葛云飞率领亲兵200余人,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一口气拼死敌人十多名。这时,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葛云飞的前胸,血流如注,葛云飞怒目虎视,又拼杀了三个敌人,他的脸也被敌人削去一片,血肉模糊,此时他鼓足剩下的一口气,又砍下了一个侵略军的脑袋,最后,血战六天六夜,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人壮烈牺牲,定海再度失陷。

1842年6月,英国侵略者在占领宁波、镇海、乍浦等地以后,打到了上海的吴淞口。吴淞是长江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当时,在吴淞口有东西两座炮台。江南提督、年近七十的老将陈化成镇守西炮台,他认真备战,加紧设防,自信可以一战。驻守东炮台的是两江总督牛鉴,他却未作任何战备。

6月16日,英军舰船70余艘开始进攻吴淞口。老将陈化成亲自率兵1300余人奋起还击,在陈化成的指挥下,清军的炮火一齐怒吼,炮弹打得非常准,敌舰多次被击中起火,英国海军少校海令德被当场击毙,英军损失惨重,狼狈退却。这时,守卫东炮台的牛鉴虽然贪生怕死,但揽功心却不小,他听说陈化成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就急忙想到西炮台抢头功。这个愚蠢的官僚,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居然还大讲排场,坐着轿子,敲锣打鼓,招摇过市。这一场面很快被英军看见了,马上朝着轿子射来一阵密集的炮火,吓得牛鉴连忙从轿里爬出来,混入士兵中逃跑,结果全军大乱,英国侵略军趁机从东炮台登陆,水陆夹攻西炮台。陈化成腹背受敌,七处受伤,喷血阵亡,守台官兵也都壮烈牺牲。接着上海、宝山等地相继失守。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开到了南京下关江面,在南京的清朝官员乱成一团,连忙派牛鉴出面投降。8月11日,耆英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8月29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