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愚文集
  • 虞愚
  • 4字
  • 2022-09-01 21:51:13

本  论

第一章  以颂摄要义

第一节  颂八门二益

颂: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及比量,及似、唯自悟。

《大疏》曰:“初颂之中,谈颂为一,彰悟有二,论句有四,明义有八。一颂四句,文瞩可知。悟他自悟,论各别显。四真四似,即为八义。”此全论之大纲也。一真能立,二真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此四门令他得悟,总名他益。五真现量,六真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此四门令自得悟,总名自悟。盖言八门二益也。

一者真能立。立论者确立本宗之旨,而为显正之论式,其论式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毫无相违不定不成之过,可以显正,是悟他之目的可全,故名能立。陈那能立唯取因喻,古兼宗等也。因喻二义:一者具而无阙,离七等故。二者正而无邪,离十四等故。宗亦二义:一者支圆,能依所依皆满足故。二者成就,能依所依俱无过故。由此论显真而无妄,义亦兼彰具而无阙。发生诚言,生他正解。宗由言显,故名能立。由此似立,决定相违。虽无阙过,非正能立,不能令他正智生故。《略纂》曰:“善申比量,独显己宗,邪敌屏言,故曰能立。”有云此解未全尽理,言善申比量者,虽有正义而未解具义,故不遮缺减也。言独显已宗邪敌屏言者,此亦虽表宗而圆邪敌屏言,然他犹有未悟故也。

二者真能破。《大疏》曰:“敌申过量,善斥其非,或妙征宗,故名能破。”《后记》云:“善斥其非者,出过破也。或妙征宗者,立量破也。绮互皆得随举配一也。”凡破敌之论有立量破与出过破两种。立量破者,组织论式。出过破者,指敌者论式之过失而驳之斥之也。但立量破,亦得称出过破,盖组织论式以破敌者,同时不能不出敌者之过,唯出过破则不必定是立量破。故曰能破之境,体即似立,真能破者,即出似能立之境而晓问之也。

三者似能立。谓欲申量三支带过,反于真能立。《大疏》曰:“三支互阙,多言有过。虚功自陷,故名似立。(此有二义:一者阙支,宗因喻三,随应阙减。二者有过,设立具足,诸过随生。伪立妄陈,邪宗谬显,兴言自陷,故名似立)。”《略纂》曰:“谬缘三支,妄陈伪执,危同累卵,故名似立。”有云虽解支过,未述阙减,喻亦疏耳。

四者似能破。即真能破之反面,敌者之量(或论式)圆密无过,而对之者妄生弹诘,妄出彼过,彼实无过。所谓似破之境,即真能立是也。(“此有二义:一者敌者无过量,妄生弹诘十四过类等。二者自量有过,谓为破他,伪言谓胜,故名似破。”)《略纂》曰:“螳螂怒臂当车辙,拒伪难同之,故名似破。”上述言语表示之论式已,以下现比二量,则言语所依而发之根也。

五者真现量。现量谓无分别智,了解万有自相,即以五官之能力直接觉知外界显然之现象,而不杂意思在内,是名现量智。《大疏》曰:“行离动摇,明证众境,亲冥自体,故名现量。原注云: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然有二类:一定位,二散心。定心澄湛,境皆明证,随缘何法,皆名现量。一切散心,若亲于境冥得自体,亦皆现量。”《略纂》曰:“诸法自相不带名言,如镜鉴形,故名现量。”总之,因明学之所谓现量,与普通之纯粹感觉之精者略同,依此现见现象组织论式,由是得其正确者焉。

六者真比量。比量智对于现量智之现见而为之推论之智也。如论理学上判断与推理,即基于立敌共许之事实,能将敌所不许而证明决定之谓。换言之,亦即以因之三相贯通宗喻,使敌者对于此宗之断案决然无疑。非然者,敌者既不能决定无疑,则共相之智不起,分别之解不生,纵令此宗得成,终非真比量所摄。夫何以故?此宗不免相违不定之过故。《大疏》曰:“用已极成,证非先许,共相智决,故名比量。(因喻已成,宗非先许。用已许法,成未许宗。如缕贯华,因义通被,共相智起,印决先宗,分别解生,故名比量。虽将已许,成未许宗,智生不决,非比量摄)。”《略纂》曰:“托验于显,幽旨可包,类契其宗,故名比量。”

七者似现量。前述真现量之性质,若一有筹度,非明证境,妄谓得体,则终陷于似现量境。换言之,若以能缘之心理上起随念计度之分别,复于所分别之误认境说为现见,此则成为似现量矣。所谓有分别智于义异转是也。原注云:散心有二:一有分别,二无分别。诸似现量,遍在二心。有分别心妄谓分明得境自体,无分别心不能分明冥证境故,名似现量。论据决定,唯说分别。非无分别心,皆唯现量故。

八者似比量。即真比量之反面有过之推论也。立者成立断案,若无共相之智与敌者之间不免生出违解,所谓虚妄分别,不获正解。故《大疏》曰:“妄兴由况,谬成邪宗。相违智起,名似比量。(妄起因喻,谬建邪宗。顺智不生,违解便起,所立设成,此彼乖角,异生分别,名似比量)。”《略纂》曰:“图形于影,未尽丽容。拟而失真,名似比量。”

上述八义二益竟,令为图再示如下:

第二节  明摄诸要义

论: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此谓八义二益,不惟为此论纲纪,并总摄诸论要义。盖论义虽多,建章总不出立破二门,是非总不出四真四似,利益总不出自他二悟也。《大疏》曰:“如是者,指颂所说。总摄者,以略贯多。诸论者,今古所制一切因明。要义者,立破正邪,纪纲道理。此意总显《瑜伽》《对法》《显扬》等说。”一切因明者,分别有七。颂曰: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此颂即出《瑜伽》第十五,乃至长行广明其相,如彼疏解)。一者论体,谓言生因立论之体。《瑜伽》论体性谓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是名言论。尚论者,谓世间随所应闻所有言论乃至顺正。论者谓于善说法律中宣说教诫,随顺正行。教导论者,谓教修习增上心学慧学,补特伽罗,令得解脱,所有言论。此六论中,后二真实,中二所应远离,初二应当分别。《略纂》注34解云:“言论者,以音声为性,言说是体,言音是相,言词是用,是三差别,或以音声说,一因二喻立三差别,”具如彼释,《伦记》亦同。二者论处所,谓于王家证义者等,论议处所。《瑜伽论》曰:“云何论处所?当知亦有六种: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三者论据,谓论所依,即真能立及似真现比量等。其自性差别,义为言诠,亦所依摄。《瑜伽论》云:“云何论所依?当知有十种”,谓所成立义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种,见《瑜伽》之八能立。《略纂》曰:“此中宗等,名为能立。自性差别,为所立者。此有三重:一云宗言所成立义,名为所立。故此所立而有义言,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义,皆名能立。……二云诸法总聚自性差别,若教若理,俱是所立。此俱名义随因有故,总中一分,对敌所申,若言若义,自性差别,俱名为宗,即名能立。……三云自性差别,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能依合宗说为能立。”乃至广解。文初第一重者,净眼师义。次一重者,文轨师解。复一说者,即疏主义。今言即真能立者,此即宗等八种能立,至下当解言及似真现比等者。此八能立外,更举似现似比等故,真字恐剩,以真现等既真能立摄故。故《瑜伽》《略纂》并《伦记》但云似现比量等也。言其自性差别等者,谓论所依者,非但能成立法而所成立义亦所依摄,以为言诠故。四者论庄严,谓真能破。论注35曰:“论庄严者,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五者论负,谓似立似破。论曰:“论堕负者,谓有三种:一舍言,二屈言,三言过。”六者论出离,将兴论时,立敌安处身心之法。论出离者,谓立论者先应以彼三种观察论端,方兴言论或不兴论,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不善巧。七者论多所作法,由具上六,能多所作。论曰:“论多所作法者,谓有三种于所立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无畏、二辩才无竭。”此一颂中唯摄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之要,不摄余三,以非要义故也。今将七要简示如下:

(一) 论体——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二) 论处所——一王家,二执理家,三大众中,四贤哲者前,五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乐法义者前。

(三) 论据——一自性,二差别。

(四) 论庄严——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

(五) 论负——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六) 论出离——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不善巧。

(七) 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无畏,三辩才无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