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特
(1820—1892)

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Фет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是俄国诗歌史上“纯艺术派”唯美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父姓宪欣(Шеншин),诗人一生的前14年和后19年使用这一姓氏。1820年12月5日,费特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在德国人办的德语寄宿学校学习。1838—1844年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抒情诗的万神殿》(《Лирический пантеон》),诗中带有明显的古典浪漫主义风格,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赞赏。1845—1858年,费特在军队服役。1850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其中有许多优秀诗篇,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当时的俄罗斯诗坛。1856年和1860年,费特又有两本新诗集问世。1857年,费特与茶商博特金的女儿玛利亚成婚。1858年,费特退役后定居莫斯科,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文学创作。然而不久,其创作激情衰退。1860年代开始专事农庄经营。1870年代末,又重新开始创作,著有四卷本诗集《黄昏之火》(《Вечерние огни》,1883—1891)。1892年12月3日,费特在莫斯科辞世。

费特的诗歌文辞优美,描写细腻,富于表现力,其主题多为爱情、自然、艺术,很少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体现了“纯艺术派”的唯美主义思想。

费特具有善于发现诗意的敏锐目光,他能在传统的意象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意蕴,表达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从他的诗歌中总能感受到瞬间的幸福、爱情的悲伤、宇宙的神秘和个人在永恒面前的脆弱。费特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带有鲜明的印象主义特征,他善于捕捉声、光、影的变化,传达听觉和视觉的瞬间感受。费特对于爱情的描写同样别具特色。在他的诗歌中,爱情通常和夜晚联系在一起。夜晚是爱情的摇篮,它美丽、神秘,远离白昼的喧嚣和烦扰。费特的爱情诗同他的风景诗一样,主张直觉和感受,善于捕捉瞬间的心理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诗集选译了12首费特的诗。其中,笔者最喜欢他的诗歌《这清晨,这欢欣》(《Это утро,радость эта...》,1881)。从写作手法来看,这首诗相当新颖别致,同时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词法角度来看,全诗没有一个动词,但每个诗句都有生命的律动,处处充满生命的活力;从句法角度来看,整首诗18个诗句、3个诗节,通篇却只有一个句子,令读者不由自主地一口气把全诗读完,从而能够迅速地整体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充满活力的春景。

费特的另一首名诗《絮语,怯怯的呼吸》(《Шепот,робкое дыханье...》,1850),曾引起俄文学界的非议,曾被评论家斥之为没有才华,没有技巧,没有艺术。笔者认为,费特的这首诗,意象似静犹动,意境和谐优美,感情真挚动人,它犹如璀璨的夜明珠,幽暗的夜幕无论如何都挡不住它的灼灼光华。

在俄国诗歌史上,费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诗歌是联系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义和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的中间环节。费特诗歌精致的音乐性、深刻的哲理性、高雅的唯美性等特点,直接影响到索洛维约夫、巴尔蒙特、勃洛克等人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