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胰疾病
- 丛文铭 郑建明
- 2228字
- 2021-03-26 18:00:48
第四节 分枝杆菌感染
分枝杆菌(mycobacterial infection)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组成,目前已知的分枝杆菌种类已达到90种,包括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三类。在分枝杆菌属当中,最重要的种类当属结核分枝杆菌,它是结核的病原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概念】
结核分枝杆菌(tuberculosis,TB)属于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是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肝结核是由各种肝外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肝脏所致,有时因肝外原发灶较小或已痊愈,不能查出原发病灶,据统计能查到原发灶者仅占35%。
【发病机制】
肝脏血运丰富,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容易侵及肝脏。多数肝结核由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循肝动脉血流入肝;其次为消化道结核经门脉系统进入肝脏造成感染;少数如腹腔结核或脊柱结核可通过淋巴系统或部近器官直接侵入;胎儿期胎盘结核尚可经脐静脉入肝形成直接传播。
一般进入人体的结核分枝杆菌均能到达肝脏,但肝脏再生修复能力较强,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胆汁也有抑制结核生长的作用,虽然结核分枝杆菌易侵及肝脏,但不易形成病灶,甚至有人认为肝结核有自愈倾向。只有当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大量结核分枝杆菌和毒素入肝时才能致病。近年来,国外报道发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肝结核发病率显著增加,说明细胞免疫在肝结核发病中的重要性。肝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随着疾病发展演变和机体免疫力的变化,病变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多种形式。
【临床特点】
肝结核较为少见,而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所以临床误诊率较高。多数肝结核系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称为继发性肝结核,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外肺、肠等结核引起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出现肝病的临床症状,经过抗结核治疗肝内结核可随之治愈,临床上很难做出肝结核的诊断。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粟粒性结核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小的结核结节弥散全肝。结节呈白色、灰色或略带黄色。结核结节相互融合形成单个或多个大结节时称肝结核球(瘤),结核球为结核性肉芽肿和(或)干酪样坏死物质,有时酷似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淡黄色或黄白相间的肿物,形态较规则,质地柔韧或坚硬,与肝实质分界清楚。
2.镜下特点
肝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干酪坏死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的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伴有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多核巨细胞(langhans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并伴有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围绕。肝结核性肉芽肿处于不同病期,可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液化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
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出现坏死,但见不到郎汉斯巨细胞(图1-2-4-1)。有关肝结核的病理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可分为粟粒性结核、结核瘤、结核性肝脓肿、结核性胆管炎、肝浆膜性结核等。各种病理类型可同时存在,并可互相转化。
(1)结核性肝脓肿常位于汇管区。结核结节可互相融合,然后病灶中心液化成脓肿。
(2)肝结核约1/3累及胆管引起结核性胆管炎,病变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胆管增粗,管壁增厚、变硬。
(3)肝浆膜性结核,所谓的“糖衣肝”,是肝被膜上发生粟粒性结核灶或包膜增生肥厚形成。
3.特殊染色
抗酸染色是检测分枝杆菌的传统方法,其特异性高但是其敏感性较差,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另外该方法不能对分枝杆菌分型(图1-2-4-2)。
图1-2-4-1 肝结核性脓肿
可见坏死组织,未见巨细胞。HE染色×40
图1-2-4-2 肝结核性脓肿
坏死物中央可见大量红染结核分枝杆菌,呈杆状、长度0.4~4μm。抗酸染色×40
4.分子病理
PCR结合探针杂交,检测的敏感性明显提高,与前者相比降低了假阴性率,能同时检测13种分枝杆菌。
二、麻风
【概念】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且传染性较低的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外周神经,严重者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该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
【临床特点】
麻风很少累及肝脏,主要是肝脏药物反应和淀粉样变性。引起肝脏药物毒性反应常见的是用于治疗麻风的药物利福平或氨苯砜。麻风患者出现全身性淀粉样变性很常见,但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和个体差异。
【病理特点】
皮肤和肝脏病变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结核样型麻风患者的肝脏可见到结核样肉芽肿,但很少检查到抗酸杆菌。相反,瘤型麻风患者在肝实质内或者汇管区附近有成团的泡沫状巨噬细胞和坏死灶,其中经常见到大量抗酸杆菌。偶尔在多菌型麻风会出现肝脏肿大,这些肝脏病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细长、略带弯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氏和抗酸染色均为阳性。麻风杆菌是典型的胞内菌,可见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于细胞内,其胞质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这一点与结核分枝杆菌区别有重要意义。
三、鸟分枝杆菌感染
鸟分枝杆菌病是由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或mycobacterium avium-intracellulare complex,MAC)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MAC包括数个密切相关的菌种,即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它们的形态学特征非常相似,引起的疾病症状、放射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等均难以区分,因此国际分枝杆菌分类学工作组将它们归为一类。
这种条件致病菌进入机体最主要是通过支气管或肠黏膜。当前认为MAC感染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传播,呼吸道途径则次之。
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播散部位包括任何组织器官,但最常见的是肺和气管,单核吞噬细胞系包括肝、脾、腹腔后淋巴结,胃肠道、骨骼系统和皮肤,而脑、脑脊液和眼眶偶发。
MAC感染后可侵害多种组织器官包括肺、骨髓和淋巴结等,主要包括单一的结节、结节状的支气管扩张、结节样的浸润和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播散性浸润四种类型,常继发于HIV感染或其他免疫功能受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