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正骨技术特征

一门技术要贴上“柔性”的标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老子在2 500年前就已经发出无奈的感慨。
明代王守仁之“阳明心学”倡“知行合一”。其现实意义,尤其显著地摆在了“柔性正骨”学人面前。“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只有在具体的技术行为中真正做到“柔性”,才能表明其“柔性”之所是。手上做不出来,行为中贯彻不了,纵然贴上“柔性”的时髦标签,也只能表明其所不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自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经受“柔”之无止境的检验。技术本身在检视,同行们在审思,患者们在感知,“东方柔性正骨”传承与学习者们也随时进行着实践与慎查反思。
名符其实,精神乃治。

技术特征

1.西方手法技术特征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有着独特、完整的技术特征,其观念认知、操作技法与世界众多正骨技术均有显著不同。
在西方,手法力学疗法总体可分为冲击技术(thrust techniques)和非冲击技术(non-thrusting techniques)两大类。
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的技术特征:
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或称美式整脊)为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代表之一。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要求操作者以极快的速度冲压标的骨结构,但同时要求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要很小。
非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包括正骨技术和软组织技术等多种西方手法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正骨技术之一为关节松动术(mobillization techniques),其技术特征为HALV(高幅度—低速度)。
H:high,高的;V:velocity,速度;L:low,低的;A:amplitude,幅度;glide:滑移;thrust:冲压。
2.“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技术特征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若以上述西方手法分类标准而言,则归属于非冲击技术大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
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手法正骨技术,是使标的骨结构缓慢、均匀地以低速(low velocity)被动移动。而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可以很高(high amplitude),不必然是微调。标的骨结构受力后以滑移(glide)的运动方式进行被动蠕移(creep)。
以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而言,“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字——轻推慢移。
《庄子·天道》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在“不徐不疾”“有数存焉于其间”的行动过程中,诞生了中华文化之“得心应手”的心法总结。
全真典籍《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曰:“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庄子·大宗师》所描述的“真人之息以踵”的踵息(或称胎息)境界,便是这“缓缓”“微微”之丹法真功的直接成就。
由此可知,“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活水源泉,可直上而追溯至道家老庄先哲及丹家境界。得心应手的智慧与缓缓而行、微微而动的丹火精髓,被创造性地融通、运用于手法正骨技术之中,“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独具特色的原创内核由此成形。
从表面上看,“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与西方关节松动术的技术特征性质相似而属同一大类技术,但是,除了在西医学及生物力学科学的部分认知以外,“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涉及的丹、易、黄、老等哲学理论与其思想境界、道学文化背景、手法操作的策略性程序、明确的“以柔克刚”“缓缓而行”的柔性动力原则,以及对人体生物力学与疾病关系规律的深入探索等等诸多方面,明显地表现出与西方力学疗法之间的差异。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虽然可以描述为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但其操作时的用力模式、发力方式及其劲道要求与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有着显著的不同,与其技术特征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正好相反、相对。
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域的手法技术体系,因其背景文化的差异,虽有交叉,更有不同,各具特色。

手法力的性质

1.力质的柔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采用的手法力的性质是柔性的内力。
柔,是柔和,无坚硬棱角,没有暴力、强力、锐力;是易被接受的,具有强大亲和性的手法作用力。
于无痛处下手,不去硬性地刺激损伤及疼痛反应部位,更不会以患者之苦为医者之乐。坚持无痛操作、让受体在舒适的过程中接受疗愈的观念,恪守“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这一在《医宗金鉴》中就已经明确规范的医疗(手法操作)准则。
2.力量的轻
轻,是力的量,是较小的力量。
柔性正骨指推技术的手法力度,仅以百克及个位千克计算,通常较大的力也不过3~5kg。
掌压法力度可稍大,约20kg以内。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贵柔,轻重其次。
“轻”,容易落入“浮”的窠臼。力若轻浮,就很难作用到深在的标的物上。动力不足,透筋无着,即如隔靴搔痒。因此,“东方柔性正骨”所发之力的外在表现虽然轻柔,内在则应沉实、稳健地着落于标的结构。
“轻重其次”,指明手法技术的修习,必然会经历一个由重到轻、熟后生巧的过程。于初习者而言,轻重暂且无关紧要,柔性上手最为关键。以柔为原则,以柔为前提进行手法操作,初习时的力量虽然可能较重着,但在实践进步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最终达至并习惯于运用轻柔之力。
手法取舍,得理则明。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强调手法力量轻柔,甚至在对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操作时,手法之力仅用百克,但是,着力寻求力道极轻的方向并非“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追求的技术目标。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力量轻重选择的尘埃落定,是在能够以最佳状态移动骨结构的操作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柔性诸解

在手法操持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团和气”,无疑是柔性正骨技术的精髓所在。
柔从“巧”解:
以轻柔和缓之力在与患部结构相关的其他区域结构上进行操作,就能解决患部的问题,此乃柔性正骨上上之柔,为策略性智慧的具体表现。该作用的原理,是巧妙利用病因链诊断结果,从结构力学之病理生理入手,“远交近攻”或“釜底抽薪”,达成结构整体性的调整效应。当代西方康复医学的前沿理论亦从“区域依赖”(regional interdependence,RI)角度探索这一现象与规律。
柔从“轻”解:
轻柔,是力量的轻。柔性正骨口诀曰:“轻推慢移称绝学。”轻柔适度的手法作用力最有利于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释放其病理性黏滞,进而达成条顺、伸展的有序状态。
柔从“软”解:
松软。绵绵之力,若有似无,介乎于有意无意之间。手随心动,骨随真意而行。
柔从“缓”解:
手法操作徐徐而动、缓缓以行。柔性正骨口诀言“纤纤玉指缓缓进”,则能达成“斤斤傲骨徐徐归”的疗愈特效。
柔从“舒适”解:
在舒适的享受中解除病痛,法之所施,患者莫知其苦。
“柔道”之解:
日用“柔道”词语之义,即“温柔的方式”。强调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性真义

《史记》曰:“殷道亲亲。”坤顺,柔道之总称。
老子继承了殷商母系氏族社会崇尚母性、以慈悲柔顺经世致用的特点,深刻认识到柔性力量深在的恢宏博大,并以道德五千言传记之。
在《道德经》中,老子满含无限深情,对貌似柔弱的水性,有着毫不掩饰的赞美与感叹。“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表达出老子对世人无知无行于柔弱之美的深深失望。
道家秉承老子哲学,洞悉宇宙万有至深之本性,倡以柔弱之观念及行为来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深入探究老子柔弱大义,并贯彻、运用于骨伤医术,成就“东方骨道”之价值体系。
柔之道与理贯通,柔之法与理和合。柔性技艺,直出道源,利贞万物。
从体用而言,“东方柔性正骨”以“乾健”为体,“坤柔”为用。乾健者,刚也,内藏于心,为柔之所依;坤柔者,顺也,厚德于外,乃刚之所安。受物以咸虚,自立以恒常。内在信念不移,外现柔顺不争,外圆内方。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以拳拳进取之心,纠偏疗疾,责无旁贷。临证于外,则以诚信之德,柔顺之手,“感而遂通”。
骨性刚强,傲然挺立。刚刚相对,非损即折。御刚之道,亲亲以归。
《易》之“大有”,以至尊之位,行载物之厚德,虚中而柔顺,笃信于人,故上下群阳皆与之呼应。阴柔得尊位,群阳拥戴,苍天亦佑之。《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彖》)“大有”外卦“离”明,内卦“乾”健。心明眼亮、智慧日生谓之明。明以行健,健出愈明。“大有”实学,健以治内,明应内外,既有文明虚心之德,又能如天之乾进,生生不息。
从心性方面论,柔是“坤”之谦卑、亲切、耐心、毅力、包容、智慧等等载物之“德”的综合表达。
“道”于人身,体现为“德”。“德”是“道”在人们思想、观念及行为中具体的反映与表现。对“道”的体认不同,表现为“德”行的千差万别。
道贵谦卑。谦者,安止顺受,有而弗居;卑者,谦恭处下。浮躁与狂妄是“柔性正骨”技艺的天敌。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合于“大有”义理,以柔为尊,以柔为纲,以柔为行为准则,以柔应对骨性之刚强。
“大有”义理,外可指导治骨疗疾,巧手夺天工。内能励志律己,养吾浩然之正气。
虚以受物,有容乃大。柔性正骨学人,必须要消除对待,心性涵良、和谦礼让。柔和的心性乃是柔性技法之根。
道无奇怪,格物致知。
柔性之义,契合人体结构生理,乃格物之知也。此格物,外从科学上求,内从心性上修。内外路径虽然不同,但其最终目标殊途同归。
柔性技法,从生理科学而言,基于操作者对人体内外诸结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体现出对人体筋骨结构空间及软组织结构黏滞与流动原理的把握。而实现柔性技法的条件,则离不开柔和、静定之心性的参与、贯彻。
内外共修,人我互参。以其把握疾病发生与变化之机,故能强调策略性的整复计划与进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挪骨举手,顺理以成章。
“枯则物死也,柔则形生也”(《至真语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
洋洋五千言之老子《道德》,对柔弱之性的推崇与赞美无以复加。不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观念随手可拈,更直言貌似“柔弱”的新生事物常常有着最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力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相合又相对。力量本身即饱含信息、能量。然而,力量大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却甚为微妙。
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探索,已经开始领悟到无形而神秘的未知领域才是宇宙的主要构成部分。量子物理科学已经深入玄秘的境地。
柔与静相通,柔与空明无碍。能柔能静,竟至于“虚极静笃”。
静定之中所观照的惊人现实,是伟大的灵动信息及其力量于柔静之极中氤氲而生。
黄元吉云:“大道根源只是希夷微妙。”(《乐育堂语录》)
美国著名身心灵导师巴夏带给我们的信息:“最伟大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最轻微的触碰。”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柔软心》一文中指出:“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诗文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文学家的思想境界,更表达出我们骨伤手法医者掌指之下的现实。

手法的亲和力

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卦传》曰:“可亲者顺之德。”
骨伤手法医师的手对患者软硬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既虚幻又实在。患者的软组织也好、骨结构也好,愿意听从柔和、温暖、亲切、厚实之手的指挥调度,极具依从性。而生硬、冰冷、陌生的手,人体组织却会闪避三舍,或“坚硬挺拔”,或“誓死不屈”。
慈悲心,俗称菩萨心肠,表达的是对生命体及周遭事物感同身受的同情、怜悯之心与关怀、爱护之情。刘处玄《至真语录》曰:“救生则慈也。”东方文明所言之“仁”与“慈悲”,即是西方之“爱”在人类与社会层面上的“大爱”表述。
同情,是你对周遭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联系,能感觉到他们的情感,与他们有感官上的沟通。同情心,从本质上表达的是你与周围的人及事物之间信息交通的状态。
佛云: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老子太上“三宝”,以“慈”为先。
因此,慈悲是一种身心状态,具有特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其本质是通过一定途径提升、获得或与生俱来的特定频率的能量信息。
通过丹修、禅定等内证观察我们可以了解,慈悲的身心状态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沟通着宇宙信息的源头。
内在的能量信息水平决定了外在的行为表现。慈悲的示现,通常是结果的外露。而被人们倒果为因地主动追求并成为一种修持准则,是因为慈悲的身心行为特征与这种特殊的信息能量相合相应,可以充分满足灵性升华的根本要求。
慈悲心的修持涵养在柔性正骨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柔性正骨技术层次从“生物力学模式”向“能量信息模式”转换、跃升的关键要素,是柔性正骨技术进阶登高的必要条件之一。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先生在“纪录中医”系列纪录片《千年国医》的访谈中直言:“我有一个深刻的感悟:一个医生的人品好、医德好,他的医术就上得去,医术与医德紧密相关。医德不好,人品不好,医术就一定上不去。”
心态心术不正,救苦救难的绝技决难上身。古仙云:“此道至神至妙,忧君分薄难消。”绝技通灵,传承的都是累世诚修的有缘人。
慈悲上手,是慈悲的无形却能够被感知的信息能量加之于掌指的过程和结果,以至于手感劲力的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心慈则手软。心性慈悲,柔性之力自然呈现,无需向外寻求。
慈悲加身,行动即有无形却明确的准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寓慈悲于其中而发散着疗愈的无上能量信息。
心灵随慈悲之行动而升华。
慈悲心得,即得无量慈悲之心。一切念想行为莫非慈悲,如菩萨化身,如仙佛随行。疗愈之光将随着这无量慈悲之心而洒满大地。
慈悲上手、慈悲加身、慈悲心得,代表着身心灵不同的能量信息层次,与柔性正骨学人掌指之下的手法疗愈效能直接相关。
《医宗金鉴》所云“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即是在慈悲心感念、主导下的诊疗状态。患者之苦,手探即知。患者之痛,触之于未痛之先而知之。慈悲身心之具现,良由此也。
毛泰之正骨箴言
回春之手,满含慈悲。
《灵枢·官能》曰:“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张介宾《类经》注曰:“导引者,但欲营运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惟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该节注疏所论,与“东方柔性正骨”强调手法亲和性之观点如出一辙。
同于《灵枢·官能》中所言之“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的记述,似与前文“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相矛盾,然探究文中之义可知,《官能》全篇所指,乃是指明各种不同秉性之人皆可“各得其能”而“明其事”。即便是“毒手按器而龟可死”的“爪苦手毒”之人,亦可“任之其能”,从事“积坚痹固”之特定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工作。

慢速正骨的优势

“东方柔性正骨”把传统正骨从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状态整复到正常位置的快速“咔嚓”过程缓缓地展开,让骨结构从一个位置挪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逐渐、慢速地进行。
缓缓行进的正骨过程,可以探索,利于发现。精细化、精益化、精准化的“工匠精神”由此便可以在正骨疗法中得以落实、贯彻。柔性正骨手法的诞生,具有有效促进骨伤医学快速发展的工具性作用。
反复地经历骨结构缓慢移动的过程,反复地体会、观察骨移动过程中筋骨结构力学状态变化的现象细节,人体筋骨结构特点及结构间诸多关系规律便有机会在手下逐渐显露出来。
1.慢速力符合手法作用原理
“东方柔性正骨”所用之力是缓缓而施、徐徐而行的慢速力,而释放软组织的病理性黏滞屏障所需要的力,正是有时间因素参与的徐徐施加的慢速作用力。这是由人体软组织这一黏弹性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所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慢速力满足手法安全性的需要
手法正骨时骨结构被动移动速度的快慢,与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呈负相关。慢速运动有利于达成结构的动态平衡并减小惯性,体现更高的可控制原则。
骨结构被动移动慢一分,其安全性便提高一分。相反,手法促动骨结构被动移动的速度愈快,其安全性也就愈得不到保障。在没有影像及其他相关生理病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尤其显得重要。
“感而遂通”基础上“推随相应”的现实表现,正是和、缓的慢速、安全进程。
3.慢速正骨是技术提升的有利条件
手法慢速正骨的显著好处,是可以清晰、明确地观察与体会骨结构在外力作用过程中的被动蠕动细节及周围结构力学状态的相应变化。
这样的观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筋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现象及其在生理与病理转换过程中的关系,以及筋骨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及其规律。
然而,实现慢速正骨过程的根本条件,是需要拥有慢速正骨的技术能力,也就是相应的手法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这一特定技术工具的发现,使得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实现。
传统中医手法技术,一直以来被困顿于临证有效却难明作用机制的“黑箱”之中,这是中医手法技术继承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在。而导致这个瓶颈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缺乏相应工具以供深入探索有关。
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技术,由于至今没有出现能够明确观察经络这一特定生命现象的特殊工具,因而在经络本质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其手法作用机制不明,相关推拿技术自然就难以向前迈进,难以实现全新的突破。
4.慢速正骨有利于能量信息的良好表达
“东方柔性正骨”的疗愈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力学作用,更包含着丰富的能量信息效应。
“闭目冥心”的过程,使医者进入“抟精凝神”“载营魄抱一”的身心状态,启动了医者及其所在医患区域的生命信息能量场。
意力相随、悦动相邀、亲亲以归的手法操作,在手法移骨送筋的过程中,同时持续地进行着医患之间能量信息的沟通交流。
意之所在,即是“念力”之所在。
这个“念力”,是绵绵之意所自然引导之能量系统的外在显化。良好的能量信息源源不断地作用于患者机体,使患者生命结构空间与能量信息系统进行着双重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