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发  热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发热由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两种发生机制,多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引起。
(一)病情评估
1.资料收集
(1)发热分度:
①低热:体温37.3~38℃;②中等度热:体温38.1~39℃;③高热体:39.1~41.2℃;④超高热:41℃以上。
(2)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何时体温升高,发热前有否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发热。是否由非感染性因素,如机体内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由分泌与代谢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发热。
(3)主要症状及进展特点:
①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体温上升方式为骤升型和缓升型。②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该期患者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出汗,无寒战。③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原作用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4)伴随症状:
①寒战;②结膜充血;③单纯疱疹;④淋巴结肿大;⑤肝脾肿大;⑥出血;⑦关节肿痛;⑧皮疹;⑨昏迷。
(5)诊疗经过:
发热前后有无就诊,以及诊治中用药及用药后疗效。
(6)既往健康状况:
有无乙肝、结核、寄生虫、慢性病史,近期有无手术创伤史。
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等观察: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神志、皮肤、尿量等。
(2)发热期严重程度的评估:
根据患者体温分度以及有无并发症,有无神志改变、呼吸窘迫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救治方法
1.救治原则
快速评估患者体温分度以及有无并发症,有无神志改变、呼吸窘迫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必要时给予降温等处理。
2.具体措施
(1)对低热、中等度热患者:院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可暂不做降温处理。
(2)对高热患者:院前可使用降温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一次;可用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走行处或30%~40%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法降温。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4)高温合并抽搐、休克、昏迷等症状时按相应原则处理。
(5)若有感染性发热的依据可早期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6)转运时注意加强生命体征监护,维持输液通道通畅,保持车厢通风和温度在25℃左右。
思考题:
1.发热是如何分度的?
2.发热的院前急救原则有哪些?
小结:发热本身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但其病因复杂,很多疾病均可发热。院前急救要点在于现场快速监测体温及分度,评估有无神志改变、呼吸窘迫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必要时给予降温等处理。

(陈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