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前退休

说到退休,大家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很可能是——等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退休,过着领退休金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想象正逐渐被打破,因为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很可能我们这些年轻人在退休时根本领不到能过上目标生活的退休金。

养老金准备也渐渐成了一个引起焦虑的话题。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或许我们完全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可能入不敷出的退休金上。只要做好规划,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发退休金,早早退休。每个人都有实现财务自由的能力,只是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这样一个能力。

就像前面说的,被动收入高于自己的日常开支,甚至高于当前的工资收入,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不再工作赚钱依然可以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平,这可不就是自己给自己办了提前退休吗?

财务自由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意味着充分独立、不受制于人,可以不再为了金钱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维持自己不喜欢的关系。当一个人实现财务自由后,思想和态度都会发生变化,会变得积极乐观,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效率会非常高。

财务自由并不遥远

财务自由虽然不可能轻松获得,但也没有大家普遍认为的那般遥遥无期。大部分人用10年时间足够踏入财务自由的门槛。如果尽早准备,40岁以前退休享受生活并不遥远。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一个人每年40%的收入可以积累下来进行投资而不是消费,并且用这些资金实现10%的收益率。很多读者会表示10%的收益率很难实现,其实不然,后文我会系统地说明。10年内个人资产、被动收入分别与年收入的比如表1.1所示。

表1.1 10年内个人资产、被动收入与年收入的比

从表1.1可以看出,10年的时间足够让自己的被动收入增长到可以维持生计的水平。如果更加勤俭,只支出收入的50%,一方面存钱变多、收益增加,另一方面财务自由的门槛也随之降低,7年后即可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

或者再提高收益率,如保持支出水平(60%),收益率提高到15%,那么这个过程就被大大加速,获得同样水平的被动收入需要7年,10年后将获得2倍于目标水平的被动收入,15年后将获得6倍。

实现财务自由并不难,大部分人经过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所需的工具只有书籍、网络、决心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可能有朋友会说,10年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相比于通常三四十年的工作年限,这10年的奋斗其实算不了什么。

考虑到如今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工作至法定年龄再退休,退休金相对工资会大打折扣。以德国为例,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退休金相比于原来的工资水平会有超过50%的缺口。相比于普通的退休流程,财务自由要快得多,可靠得多。

可能会有读者觉得这样的计划太过理想化,许多人的现状是工资到手时购物车早已“嗷嗷待哺”。想要买的东西太多恨不得工资翻倍还不够,到了月末还能保证正常饮食已是幸运,哪还有40%的钱来投资,能留个4%就不错了。再说10%的投资收益率去哪儿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到6%就不错了,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搞不好直接“跑路”了。德国其实更惨,负利率时代,银行勉强维持着0.1%的利息,上哪儿去找靠谱的投资呢?好不容易攒了一点儿家底,结果积劳成疾去了一次医院,出院之后一贫如洗,好像过去几年都白干了。

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是深入剖析一下呢?一个月的支出减去房租、水电费、饭费等必需开支,还有许多钱就那么不知去向了,买了什么后来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家里东西越来越多,可是常用的还是那几样。仔细回忆一下,好像一个月也没有那么多必需开支,再思考一下,省钱好像也不是那么困难。消费开支是非常弹性的,表面看起来都非花不可,实际上压缩空间非常大!

再说医疗问题,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保险的重要性,如果拥有一份商业医疗险,大病小病几乎不用担心,每年自付上限一般为1万元,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也不会有因病致贫的担心。

整个财务自由计划可以概括为:开源、节流、加固,分别对应着积累本金、投资和保险。

开源、节流大家耳熟能详,我简单说一下容易被忽视的加固。有资产还要守得住,要能抵御天灾人祸,小概率事件虽然极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往往后果比较严重。明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却由于一些意外“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样的情况没有人愿意看到,所以保险是理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内有几个不应忽视的刚需险种——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和寿险,这部分的内容我会在这本书的后面专门解读。

财务自由不等于从此蹉跎人生

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财务自由并不是让我们从此脱离社会不再工作,而是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让我们有底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我们不再为收入和维持生计所困的时候,才有机会真正觉醒,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虽然许多人追求财务自由的一大动力是可以有资本待在家里彻底放假,但是真的休假几个月以后又会渴望重新回归工作。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相关解释,获得贡献感是幸福的核心之一。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为钱而工作,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和创造价值。

财务自由领域的早年“网红”——《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在其系列著作《富爸爸年轻退休》罗伯特·清崎,莎伦·莱希特.富爸爸年轻退休[M].萧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中也分享过这段心路历程。

1994年,在经过了近10年的奋斗之后,我终于获得了财务自由,那年我47岁。我的朋友奈尔打电话告诉我:“在出售公司后一定要至少休整一年。”“休整一年?”我回答,“我要退休,再也不会回来工作。”“不,你会回来的。”奈尔说,“不到3个月,你就会感到无聊透顶,然后创立另外一家公司。”他说,“对你来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无所事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建议你,在另起炉灶之前至少要休整一年。”

后来不到3个月,清崎就开始想念工作,想要回来。但是他记着自己当时的目标,真的坚持休整了一年。他开始适应和享受新的生活,因为没有陷于忙忙碌碌,有时间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这也造就了后来《富爸爸穷爸爸》这个系列作品20多年的畅销。

实现财务自由并不是人生进取的终点,财务自由只是给我们说不和选择人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