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 大道废

大道a废,有仁义。智慧b出,有大伪c

六亲d不和,有孝慈e。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a大道:指自然法则。b智慧:指智谋、巧思。c大伪:虚伪奸诈。d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e孝慈:孝顺和仁慈。

◤译文

大道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智慧出现了,才会产生诡诈。

家庭六亲不和,才提倡孝子慈父。国家陷于混乱,才会出现忠臣。

仁义智慧

这一章揭示了社会的混乱和病态现象,重点是在针砭时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大道荒废了,才有了仁义。智慧出现了,才有了虚伪。矛盾双方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强调仁义,是因为有不仁不义;强调智慧,是因为有诡诈虚伪。人们赞美仁义,渴求智慧,是因为大道废弛,社会纷乱,人心贪婪。如果社会风气是淳朴的,人人都一心向善,追求真善美,仁义、智慧也就不用强调了。

所以,舍大道而强调仁义、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仁义、智慧虽不失为一服治世良药,但它治标不治本。假仁假义不易识破。只有树立“道”的旗帜,在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把握“道”的真谛,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智慧与诡诈,聪明与狡猾,都是一种事物的正反两面。用之不当,只会适得其反。老子反对仁义智慧,反对忠臣孝子,其实是想预防其中的不良作用而已。因为每种观念,皆有正反两面。时间久了,就会流弊丛生,失去其本来意义。所以,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

因此,老子是反对仁义和智慧的。他认为,文化的本源是“道”,“道”衰微了,人们便提倡仁义,结果越来越糟,且适得其反。老子也反对智慧。知识越发达,学问越普及,人心越诡诈,作奸犯科的盗贼也就越多。

孔子《礼记》中说:“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意思是说,运用人的智慧,要去掉其奸猾的一面。运用人的勇敢要去掉其暴怒的一面。运用人的仁义就要防止其贪恋执着。人们追求饮食男女的享受,是本能的欲望。“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至于死亡和贫苦,那是谁也不想的。但是,人的思想又很难测度。是非好坏,都深藏于内心。所以用人要去其短,取其长。

比较起来,孔子的思想,其实与老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担心的是有人以“仁义”为口号欺世盗名。所以他的思想也最彻底,就是要从根本上绝仁弃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家庭不和,所以有了孝慈。因为社会混乱,奸臣当道,所以有了忠臣。如果家庭美满,一团和气,就根本不用标榜孝敬和仁慈。如果政治清明君主贤能,就用不着忠臣来号召。

老子这几句话,似乎是反对“仁义”,反对“忠臣”,但要注意是在特殊背景下而言的,是正话反说。因为公德、正义被废弃,才有了所谓“仁义”。大道兴盛时,人们言行一致,故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老子之时,正是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呈现出种种弊病丛生的一面。苦难重重,无时不在斗争战乱中,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追求另一个境界。老子所谓的大道,正代表了它的内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