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王粲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难伸,心怀颇郁郁。后王粲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集》。
西京乱无象[1],豺虎方遘患[2]。复弃中国去[3],委身适荆蛮[4]。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5]。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6]?”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注释】
[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3]中国:中原地区。[4]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5]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6]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南登霸陵岸[7],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8],喟然伤心肝[9]。
【注释】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8]《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9]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提示与练习
一、《七哀》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这首诗作于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王粲只好到荆州避难,写下了这篇纪实之作。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状,表达了对受苦受难百姓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的强烈愿望。
二、第一段,陈述自己在剧烈的社会动乱中不得不离开中原、投奔荆州的原因。第二段,写途中所见。先用“白骨蔽平原”概括当时离乱社会的景象,再展示母子相弃的典型事件。妇人“挥涕独不还”的动作和她那惨不忍听的语言,深刻地反映出母子不能相保这一人间最大的痛苦。第三段,抒写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乱世的愿望。
三、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全篇层次分明,主次轻重安排得当,首尾紧密照应。
四、这首诗最后四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