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1]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三国志》记载,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2]。群燕辞归鹄南翔[3],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4]?贱妾茕茕守空房[5],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6],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7]。牵牛织女摇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8]

【注释】

[1]本篇属《相和歌·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2]摇落:凋残。[3]鹄:天鹅。[4]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5]茕茕(qiónɡqiónɡ):孤单。[6]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7]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牵牛和织女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向,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8]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7月7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提示与练习

一、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诗中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深情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

二、开头四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引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贱妾”五句写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明月”四句,补写夜景,明月照床,秋夜独守,感慨牵牛、织女隔河相望,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相思离别的怨恨。

三、《燕歌行》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全篇由七言构成。今天被人们提到曹丕以前的七言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独立的作品就是曹丕的《燕歌行》了。由此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

四、曹丕这首《燕歌行》在我国诗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