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二首[1]

其一


向吴亭东千里秋[2],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3],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4],一笛闻吹《出塞》愁[5]


[1]润州:隋唐时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此诗或杜牧开成二年(837)自扬州赴宣州,途经润州时作。

[2]向吴亭:在润州官舍。“向”,原作“句”,此据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校改。

[3]南朝:东晋后,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据有南方的,为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4]桓伊:字子野,东晋人,善吹笛。《世说新语·任诞》记王子猷闻桓伊善吹笛,后相遇,“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5]《出塞》:汉乐府横吹曲名。


此诗乃登临向吴亭,抚今思古之作,其中洋溢着今昔之间的无限感慨。《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评析此诗云:“润州南枕大江,东连吴会,一起曰‘千里秋’,便将润州写得分外出色;亭东一望,千里清光,不觉有感于昔年之游也。三、四承之,是因昔年而有感于目前,言寺犹昔日之寺,桥犹昔日之桥。‘无马迹’是感其衰,‘多酒楼’是志其盛,数年之内,盛衰在目,良可慨也。……杜公一生不拘细行,意气闲逸,观其胸中眼底,必深有旨乎晋人风味矣!月明江上,感慨良深,故以‘更想桓伊’作结也。”

此诗作法,“大抵”、“可怜”两句,一开一合,“其意则侧卸,其法则倒装,其中神理则融成一片”;“结仍归到现在。月明,秋也。先闻笛,后想桓伊,此却又用倒落法,以取姿致,笔端便觉洒然”(《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其二


谢朓诗中佳丽地[1],夫差传里水犀军[2]。城高铁瓮横强弩[3],柳暗朱楼多梦云[4]。画角爱飘江北去[5],钓歌长向月中闻。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1]谢朓:南齐诗人,字玄晖。善作山水诗,为永明体主要诗人之一。佳丽地:谢朓《鼓吹曲》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句。

[2]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子。水犀军:穿着水犀皮军服的军队。《国语·越语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所谓贤良也,若今备卫士矣。”

[3]城高句:原注:“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冯集梧注:“《演繁露》:润州古城号铁瓮,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然瓮形深狭,取以喻城,似为非类。乾道辛卯,予过润……而顾子城雉堞缘冈,弯环四合,其中州治诸廨在焉,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喻以为瓮者,指子城也。”

[4]梦云:此指美貌若仙的女子,化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梦巫山神女典。

[5]江北:指长江北岸、润州之北的扬州。


此诗描绘润州景色绮丽繁华,地理形势险要,以及诗人对润州及扬州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的艳冶情致。其中“柳暗朱楼多梦云”及“不惜千金借与君”两句尤为突出。钱谦益等《唐诗鼓吹评注》析此诗之说可借参考:“言昔谢朓以此为佳丽之地,夫差于此有水犀之军。今州城固于铁瓮,而射潮之强弩犹在。柳色暗于朱楼,而云雨之梦魂居多。且画角之声飘江北而去,渔人之唱向月中而闻。回望扬州风景古来艳冶之处,当不惜千金之费,与君买笑追欢也。”

此诗善于化用典故,语言典雅优美,颇具风华流丽之致,很能体现杜牧七律的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