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教育投资理论

教育投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与投资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早期经典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投资与收益的研究是在确定性条件下展开的,即暗含的假设前提是教育投资无风险。但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且在世界范围内日趋严重的接受过较高教育劳动者失业的现象,促使人们开始怀疑教育投资有风险。随着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深化,发现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形式资本投资一样具有风险,这就将人力资本投资纳入了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投资特别是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理性认识。与此同时,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从已有关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研究来看,主要将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归纳为以下四种:一是,依附性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高度依附于个人,与所有者不能分离,因而与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命周期长短等相关。二是,选择性风险,是指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选择,主要包括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和教育年限的选择等赖德胜:《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8页。,由于信息不充分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每一种选择都面临风险。三是,失业性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者在高等教育完毕后,会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教育投资获得回报主要是通过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来达到。所谓配置能力,是指发现并抓住机会,优化资源配置,使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因而配置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教育投资应该努力提高的方向。但是配置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市场的流动性赖德胜:《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9页。,而如果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是分割的,配置能力就不能发挥作用,人才不能自由流动,高等教育投资就面临风险,这就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流动性风险。

在对教育投资风险理论认识深化的基础上,教育投资理论中探讨比较热的一个分支问题是“过度教育”,这也是对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

过度教育是指经济社会中出现劳动者实际的学历教育超过了其工作中所需的学历教育现象。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过度教育发生:一种是人力资本理论,另一种是信号传递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获利的能力,且将出现过度教育可能原因归结于两种因素:一是,个人身上先天带有人力资本某一方面的缺陷导致人力资本不足,而教育恰好可以和形成人力资本的个人方面(如经验、身体状况等)进行相互替代,出现过度教育正是个人为了弥补自己人力资本先天缺陷、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理性行为,这种过度教育出现应该是永久的。二是,个人为了职业发展需要,进行人力资本储备的表现,因为未来工作所需的学历可能要高于当前,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个人提前进行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这种过度教育是暂时的。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对人的能力提高,而在于对外传递出一种个人能力高低的信号,也称为“羊皮纸”效应(以学历证来表示),高学历传递高劳动生产率,低学历传递低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为了证明自己的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收益的工作,会让自己接受较高的学历教育。当整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学历时,在竞争的作用下,社会便会出现过度教育。

从对过度教育的理论解释看,不管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信号传递理论,都说明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学历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过度教育应该是个人为提高自身收入的一种市场行为选择,这是教育投资理论中讨论比较热烈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