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传
  • 李德书
  • 2496字
  • 2024-11-02 23:07:34

第一章 禹生石纽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战国《竹书纪年》

公元前2700多年,蜀山氏部落的一支羌人从营盘山向东迁徙,翻过土门垭,沿着土门河向下游发展,在下关子和石纽山形成了羌人聚落。

石纽山因山腰树林里有两块巨石纽结在一起而得名。这十丈见方的巨石,非常奇异。每日早晚二时,雾气笼罩的树林里都会发出五彩毫光。当地羌人把这方巨石当作神石供奉。这里的羌寨叫作石纽寨。

石纽山下,是一个小盆地。土门河与青片河汇合后称为湔江。湔江边形成了一块小坝子,四周山势呈漏斗状,山峰高耸入云。青山绿水,男耕女织,一派祥和。

石纽寨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羌女,名叫修己。她的丈夫名叫鲧,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鲧常年住在山里,每当夏天山洪暴发后,他都会带领石纽寨的青壮年排洪抢险,是远近闻名的治水能手。

岷江进入都广之野,分支众多,水系散乱,洪水泛滥时,各个城邦都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这些邦国的首领都聘请鲧去帮他们治水。鲧在平原上治水采用围堵的方法,多次筑堤筑堰、筑城挡水。但遇上特大洪水,堤、堰、城墙都被冲毁,人畜损失惨重。洪灾之后,再次筑堤筑堰筑城。

鲧每年都要出外治水,妻子修己从不拖后腿,默默操持家务,耕种劳作。她心灵手巧,是远近有名的纺织能手。她心地仁慈,常常采药无偿给族人治病,深受人们喜爱。

石纽山下湔江边有座百丈见方的山崖。山崖上长满藤萝和苔藓,岩壁下有个八尺见方的天然泉池。从崖壁上浸出的泉水,一年四季把水池装得满满的。池里的泉水夏天凉爽,冬天温润,还有点甜。当地羌人就把这个水池叫作甘泉。修己每天晚上都要用羊皮桶到甘泉里装满水背回家,以备第二天饮用。

修己怀孕十个月都多了,却还没有分娩的迹象。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劳动和生活。

公元前2162年(尧五十三年)六月初三那天,修己早早出门,到九龙山采药。她刚走进清泗沟,肚子疼起来了。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快要出生了,赶紧找块草坪坐下来歇息。修己的肚子越来越疼,一直疼了三天三夜,可还是没有生下孩子。

六月初六的那天,修己的呻吟声惊动了羌山女巫。女巫一边念着口诀,一边用锋利的铜刀剖开修己的肚子,取出了一个男婴。因为这个孩子出生在清泗沟的草坪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块草坪叫作刳儿坪。

羌山女巫跑回石纽寨,叫来族人将修己母子抬回家里,邻居阿婆和姐妹们都来细心照料。修己正要托人把喜讯传给丈夫,鲧刚好从外地回来了。

鲧抱起儿子亲了亲,对妻子说:“你看这小子长得像你还是像我?”修己说:“就像你啊!”夫妻二人守护着他们共同创造的新生命,沉醉在幸福之中。

修己对鲧说:“你在家里住不了多久,又要出门做事去了,快给儿子取个名字吧。”鲧想了一会,说道:“就叫小禹吧。”

“小禹”,按上古时候的意思,直译就是“小虫子”。后世《说文解字》说:“禹者,虫也。”意思是:禹字的本意是虫。上古时候,很多野兽也泛称为“虫”,如老虎称为“大虫”。“小禹”就是“小老虎”“虎崽子”的意思。

小禹一天天长大,不到一周年就会走路了。有时摔倒了,头上碰了包,也不哭叫。鲧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小禹儿,不爱哭,有种!虎头虎脑,有虎劲,将来一定能干大事!”

小禹长到3岁时,父母请石纽寨的释比(羌人中的巫师、最有智慧的能人)对小禹进行启蒙教育。小禹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到五六岁时,能唱山歌、能写字、能算数,成为石纽寨的神童。

禹母时常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勤劳、坚强、明理、善良的人,长大了要多做好事,报答父母和族人。小禹很听母亲的话,对父母很孝顺,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懂事得多。

父亲经常外出,家里全靠母亲操持。小禹常常帮母亲干一些扫地、生火、放羊之类的家务活儿。石纽寨小孩很多,有时会因一些小事吵架、打架,小禹总能把双方劝和。小朋友们有困难,小禹总是尽力帮助。渐渐地,小禹就成了石纽寨的“孩子王”。

小禹七八岁时,经常跟母亲穿过清泗沟“一线天”到九龙山采药。“一线天”上面的草坪上有块大石头,是娘儿俩歇息的地方。后来,当地羌人感谢娘儿俩的好生之德,就把他们采药的地方叫作采药山。

禹母到九龙山采药,小禹赶着羊群到山坡上放牧。羊在坡上吃草,小禹就在坡地上读羊皮书。等到母亲采药下山,娘儿俩就赶着羊群,说说笑笑回家了。后来,当地羌人就把小禹放羊的地方叫作放羊坡。

清泗沟沟口有一处百丈见方的草坪,那是羌寨男子比赛骑马射箭的地方。小禹偷偷做了一副弓箭,选了一只高大壮实的公羊当战马,学着勇士的样子骑马射箭,被摔得鼻青脸肿。禹母心疼儿子,却不阻拦,还请高手调教儿子。小禹的悟性很高,没多久,就能顺利地上下马背、开弓放箭了。

小禹很喜欢跟水打交道,经常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到湔江摸鱼、嬉水、游泳,小小年纪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被伙伴们称为“翻江鱼”。

公元前2154年(尧六十一年),小禹9岁。

有一天,父亲鲧接到华夏(以华胥氏后裔诸华部落和炎帝后裔诸夏部落合称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尧(后世称为尧帝)派人传来的命令,要鲧速去尧都平阳(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接受重任,负责治理中原水患。

修己向传令官恳求道:“夫君常年都在为西蜀国治水,实在太累了,能不能过一段时间再去?”

传令官说:“不行,这是尧帝的命令,不能违抗。何况中原洪水泛滥,田园淹没,鸟兽横行,与民争食,民众苦不堪言。这洪水多年来一直未治好,四岳(四方诸侯代表)一致举荐有治水经验的鲧去负责治水,为千千万万的民众解除苦难。尧帝这才派我来传达帝命,封鲧为崇伯,担当治水大任。请崇伯立即随我动身吧!”

小禹一听,拍着手说:“好哇!好哇!我要和爸爸一起去治水。”

鲧拍着小禹的肩头说:“儿子,你还小,你还是小虫子、虎崽子,等你长大了再说吧。”鲧把儿子推到修己面前:“小禹跟娘在一起,要听娘的话,等我治水完工后就回来看你们。”

修己和小禹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鲧,一直望着鲧的身影消失在山间。

鲧离家后,一直音讯全无。禹母有空就带上儿子到石纽寨北方的一座高山上守望丈夫归来。每次从高山上下来,都要在石纽小盆地中的小土包上歇息,悄悄地流泪。当地羌人被禹母的诚心感动,就把那座高山叫作望崇山,把那个小土包叫作禹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