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传
  • 李德书
  • 1188字
  • 2024-11-02 23:07:34

引言古蜀文明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史记·五帝本纪》

公元前3500多年,一支羌人从河湟地区向南方迁徙,寻找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岷江流域的九顶山下,有一小盆地。盆地底部是水草丰茂的平坝。四周的二台地上,是黄色的土壤。其中位于盆地南面岷江边的台地,高出江面数十丈,形状就像马蹄形。南下的羌人便在这块台地上安营扎寨,定居下来。后世称此地为营盘山。

这支羌人在营盘山及其附近的黑水河、杂谷脑河和土门河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营盘山为中心的强大的部落。后世称此部落为蜀山氏。

蜀山氏人丁兴旺,种植业和手工业发达,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他们磨造的石刀、石斧非常锋利。烧制的彩陶罐上多有水波纹,十分精美。还有黑陶人面具、酿酒用的陶缸和饮酒用的高足陶酒杯。

随着蜀山氏部落的不断壮大,他们又需要再向南迁徙、发展,继续寻找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

公元前3000年左右,蜀山氏部落的羌人或翻越龙门山脉,或沿岷江而下,进入都广之野(后世称为成都平原),从山边台地逐步向平原腹地推进。

进入平原的羌人,充分利用岷江流入平原后形成的众多分支水系,开渠排水,筑堤筑路,开垦良田,种麦种稻,修房造邑,建设稳定的家园。

公元前2500年左右,成都平原上先后出现了多座城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广汉三星堆古城、新津宝墩古城、郫县三道堰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村古城、彭州古城村古城、大邑高山古城。这些古城同在岷江上游沿江分布,建筑技术相同,同属宝墩文化。宝墩古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出土的陶器、石器的花纹、装饰、形状与种类等,从总体上看,与广汉三星堆一期、什邡桂圆桥、绵阳边堆山、汉源狮子山、米易安宁河、巫山魏家梁子等地的遗存极为相似。宝墩古城遗址,面积276万平方米,有内城墙和外城墙及壕沟、环城路。内城中还有3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基址,这里应是统治者的“权力中心”所在。此城规模巨大,不仅是成都平原最大的古城,也是中国上古时期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陕西石峁古城和山西陶寺古城的第四大古城。由此可见,成都平原在距今4500年前就已出现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权力中心。说明当时的“古国”或“邦国”已经形成。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完全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同时也印证了《华阳国志》的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