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修订版)
- 泡爸 泡妈
- 2050字
- 2021-03-25 08:14:43
家长的喜好
从幼儿园到小学,泡泡总有一堆朋友,这群孩子常在我家客厅里嬉戏打闹、“装神弄鬼”。
感谢他们,给了我难得的机会,认识家庭教育。
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是从观察家长开始的。我很早就发现,周围这些家长的教育风格,差别非常大。
乐乐爸爸很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对孩子的要求比一般家庭高,这位爸爸推崇目标化管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课外班表现都有目标要求。
东东妈妈正相反,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爱意的妈妈。提要求、定目标、督促上进的事,从来没有。而且,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表现,总是鼓励、夸奖,很少批评。
媞媞妈妈的教育,是鲜明的放养式,管得松、规矩少,家长很随意,孩子很自由。
康康爸爸要严得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分得很清楚。玩到几点必须回家、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非常讲规矩。
为什么差不多的年龄、差不多的受教育水平,家长们在教育风格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全脑概念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全脑概念(Whole Brain Concept)”最早由奈德·赫曼博士提出。奈德·赫曼曾长期供职于美国GE公司,是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如今,赫曼博士被人提及,则更多与他的“全脑概念”有关。
全脑概念的核心,是将人的大脑优势、思维偏好分成四个象限。
A.左上脑:牛顿擅长的理性、逻辑、分析能力;
B.左下脑:孔子式的规范、细节、执行能力;
C.右下脑:戴安娜王妃擅长的感性、沟通、表现能力;
D.右上脑:马云式的想象、思想、创造能力。
大脑优势不同,决定了每个人不一样的思维偏好和行事风格。
全脑概念最初用于商业领域,用来协调组织管理,强化人际沟通。在这个目标上,奈德·赫曼博士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多家财富500强公司使用了全脑概念以及在全脑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脑优势测评工具(HBDI, 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
有意思的是,全脑概念对大脑优势的划分,跟《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的秉性,有着鲜明且一致的对应:
唐僧目标明确、不惧挑战,正是基于牛顿所拥有的理性、逻辑和分析能力;
沙僧严谨务实、恪守规矩,正是基于孔子式的规范、细节、执行能力;
猪八戒擅长于表现沟通,因为他有戴安娜王妃式的感性、感觉优势;
孔悟空自由灵动、天马行空,因为他有马云式的想象、思想、创造优势。
借助全脑概念去观察那几位家长,我发现,教育风格的不同,跟教育“主管者”的思维偏好有直接关系。
乐乐的爸爸是理性、坚定、牛顿式的爸爸,他鼓励竞争、挑战,对孩子有高要求,希望孩子有过人的表现;
东东则有一个温暖温情、戴安娜王妃式的妈妈,她注重感受,强调沟通交流,乐于分享,竞争心不强。
媞媞的妈妈是自由灵动、马云式的妈妈。她推崇放养,认为自由是创造力的来源;
康康的爸爸是务实细致、孔子式的爸爸,他强调细节、规范和执行,在他看来,管孩子就需要定规矩,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顺着这条思路,我得到这样的启示:几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他们所做的选择,是由他们的思维习惯所决定的。
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仅仅是由家长的喜好所决定,那么,不管他采用了哪种教育方式,不管他应用的教育理念有多感人或多流行,似乎都不足以给他掌声。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天性。家长的喜好和选择,是否适合他的孩子呢?
一个家庭中,父母两个人的教育态度,父母与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最终的选择,往往由最强势或最会讲道理的那个人决定。但是,谁来保证,这个最强势或最会讲道理的人,做的决定最适合孩子呢?
到10岁以后,教育结果的差异性显现出来了。康康爸爸管得严,康康的反抗却越来越强,不听话的时候越来越多,还老是在学校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相比之下,同样是被严管的琪琪,却没出现类似的问题。
东东妈妈态度温和、苦口婆心,东东那孩子却常常不管不顾、油盐不进,成绩不好又不爱学习,东东妈妈很是迷茫。可同样也在温情式的管教之中,另一个孩子小奥,却始终是老师家长都喜欢的乖孩子、好班长。
问题出在哪里?
看到这里,一些没有孩子或孩子尚小、教育经验不足的读者,可能会简单地以为,是家长出了问题,细节方法不对。
我也曾这么想。多年前,在对亲子教育完全无经验的时候,老听一个朋友聊他儿子的教育问题,当时很有些烦他,先进教育理念一大堆,怎么还有这么多困惑?肯定是他自己有问题。教育,只要坚持原则,又适时调整,不走极端,不就OK了吗?
早有“教育家”说过,要“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懂得这些,还有什么难做的呢?
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想当然了。是啊,要“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可是,原则在哪里?标准是什么?“教育家”没说啊。不能提供原则、标准,用辩证法谈教育,结果往往是:公婆都有理,谁也不服谁。如果我拿这句话给上面那些家长看,他们一定都相信自己做到了,因为“标准”是他们自己掌握的。
所以,“教育家”的这句话,其实毫无用处。
如今,有了亲子教育经验,再加上对全脑概念的认识,我开始想:有没有可能是家长的思维偏好、教育思路跟孩子的禀赋特点没有对上,从而导致种种教育问题?亲子沟通出现障碍,有没有可能,家长孩子都没有错,所有沟通障碍都由认知上的错位而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