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

现在,俄语属于小语种,只有个别外语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绝大多数中学生学的都是英语。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大环境下,全国中学生除少部分外,大都学俄语,黑龙江全省所有中学基本上都是学俄语。

我升上哈尔滨24中学以后,很快发了新书。数学、语文、政治、俄语……小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外语,第一次接触外语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骄傲自己竟然开始学习洋文了。

历史上,哈尔滨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道里区主要是俄罗斯人居住,南岗区有很多日本侨民,朝鲜人和朝鲜族人就更多了。因此,我爷爷辈的人,大都会说几句俄语、日语、朝鲜语。知道我上中学要学俄语了,我爷爷先教了我几句:“累斯(大米),面少(肉),哈拉少(好)。”

可是,翻开我的俄语教材,里面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生活用语,全都是政治口号。如:“苏联是修正主义国家,你们不要为修正主义分子卖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

我只学习了一个学期的俄语,当时学得也不认真,这些口号都学过,考试也都考过,可是过了没有多久就都忘记了。因为“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这句口号可以在男孩子打闹中使用,所以我记得比较扎实。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回忆在学校时的往事,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做出端枪状,指着一个同学喊出:“E‘сли вы сдати‘тесь,мы не убьём вас,и мы предоставля‘ем льго‘тное обраще‘ние с пле‘нными”。不曾想一下子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立即用手拍着桌子,有节奏地喊着:“也斯里,为孜达迪特斯,捏吾布有木瓦斯,依米普热打斯陶里亚也木里勾提那也,阿布热谢尼也思皮了尼米!”

前几年,读沈志华先生的《朝鲜战争》,其中一个细节引起我的注意。沈先生说,美国士兵身上,都有一块白布,上面用中文、朝鲜文写着:“请不要伤害我,我不反抗”“我口渴,请给我水喝”“我饿了,请给我饭吃”“请遵守国际公约,不要虐待俘虏”。

战败了,成了俘虏,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懦弱,也许是敌强我弱,杀身成仁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个时候,要求得到基本的人权待遇,并不是叛徒,活着回去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国家都是利大于弊。日本杀身成仁的武士道精神已经被证明是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

一个只有10多岁孩子,在战时并不是战斗人员,为什么要求他去完成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呢?苏联士兵真的会向一个孩子交出自己的武器,乞求得到优待吗?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让孩子用这种方式去激怒敌人,难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希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