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脏脉与缓临水宫

五脏本脉

五脏在脉象中不但有各自定位,且各有本脉。《慎斋遗书》认为:肝属木,木直而长,弦之象;心属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脉洪;脾为湿土,其脉缓;肾主水,其脉沉;肺主金,其脉浮。简要地说就是肝弦,心洪,脾缓,肾沉,肺浮。

五脏平脉与病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这是《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对五脏正常脉象和异常脉象的论述,依照“平脉”“病脉”“死脉”,渐次加剧。结合寸口脉五脏定位可以看出,以脉象诊脏腑有整体和局部两种方法,涉及对中医理论的领悟应用程度,中医藏象学说是虚实相合的,是基于生命活动的功能与结构的辩证统一。先贤周慎斋认为:凡看病先认定本部脉形,若兼见别部脉形,或从所生来者,或从所克来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断病无差矣。他在《周慎斋遗书·卷二·望色切脉》中,以脾脉为例,巧妙综合了寸口脏腑定位和整体本脉两种方法,“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若脾部见弦脉,为木乘土位,中气不足所致,是从所不胜来,为贼邪也。若见沉细,是水反侮土,从所胜来,为微邪也。见短涩是火克金,从后来为虚邪也。若见洪大是火生土,从前来为实邪也。”每一部脉恪守本分,不得僭越,脾脉本来的样子是缓,如若缓而有力或缓而无力,皆失中道。右关脉见“弦”“沉细”“短涩”“洪大”都属五行失序。

寸关尺六脉失序、失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慎柔五书·卷一·师训第一》用了一个脉学名词“缓临水宫”,详述为“尝见老人冬月体倦、少食、畏寒、右寸短、左关陷、两尺缓长或左尺微陷,立春加病,春分死,未有能延至立夏者,金败水枯,木无所生也。两尺缓长,所谓缓临水宫也。”

肾脉本脉为沉,平脉如钩,按之坚,倘若出现尺脉缓而长,或浮或下陷,当慎思细辨。周氏解释缓临水宫的机制为:“凡诊老人及病人,六脉俱和缓而浮,二三年间当有大病或死,何也?脉浮则无根,乃阳气发外而内尽阴火也。阳衰于外,阴竭于内,即洪缓而按之无一条者也,最忌喘促、泻利与彻夜不眠、饮食日减、四肢无力等证。”归根于阴阳,阴尽而阳浮,太极要被打破,两仪分离在即,此时的应对措施是急用保元或建中收敛阳气于内,治疗后若出现虚脉,或弦或涩,才是本来该有的脉象,“宜照脉用保元助脾之剂,脉气待和,病亦寻愈,寿有不可知者。”脉和方可祛病延寿,同时也是脉象的指导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