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部九候

诊脉的层次讲究浮取、中取、沉取,运用指力大小随时变化。一般轻搭脉弦,刚刚摸到脉动为浮取;逐渐加力下按脉管而又不阻断血流为中取;将脉管按到骨面,甚或截断血流的力度为沉取。这是将脉动分为三层而言,为脉学的入门操作。

当然,指力可在诸层面之间变换,脉学术语称为“举、按、寻”。寸关尺三部,每部脉各取浮中沉三候,就是脉学狭义的三部九候,脉学的三部九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三部九候由于其复杂性这里不做详解。

寸关尺模式在《内经》《脉经》时代就定型成熟,《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经》: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脉学的“上竟上,下竟下”原则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其正确性是无疑的。

寸口脉还有一种浮中沉模式,也对应人体的上中下部位。《难经·第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提取脉象的动态信息,脉动是一个波,人体或动或静,波动有时变化较大,浮中沉模式反映脉象即时信息较快。

在寸关尺模式中,头在寸,尾在尺,人体好似躺在脉管中。而在浮中沉模式中,人体是站立在寸口脉管中的,浮取是上焦脏器,中取为中焦脏器,沉取是下焦脏器。

脉象三部九候法将人体分作每侧九个部分,两侧共十八部分。当然这是按照中医脏腑划分,伴随现代医学解剖知识的普及,寸口脉脏腑定位渐趋细致化,比如有的脉象学派可以将脉分为多层,把人体在寸口脉中网格化,走向微观脉学。

对于浮中沉诊脉模式,浏览当代金氏脉学的论述,给人以异曲同工之感,金氏脉学以定位精确著称,基本按照解剖学定位,其可贵之处是这种脉学模式出自实践的碰撞而非理论推导,金氏将脉动视作一个正弦波,将一个脉动分解为三段和若干脉点,并将诸多脉点与组织器官对应起来,认为脉点与机体脏器的对应规律反映脉搏和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其病必有其脉,有其脉必有其病,就像有烟之处必有火,一一对应,息息相关,脉搏波携带脏器定位及其径向深度的信息。金氏按照浮中沉模式定位人体脏器,大致来说,膈肌之上的脏器对应于脉搏波上升支,膈肌以下脏器包括下肢位于脉搏波的下降支。躯干部腹侧体表或靠近腹侧体表的组织对应于浅层,向后依次为中层、深层,骨组织多对应于底层。亦即浅层脉动对应体表组织;中层脉动对应气管、心包、胆、胃、大肠、脑膜等部分内脏;深层脉动对应心、肺、肝、脾、直肠等部分内脏;底层脉动对应骨组织、骨髓。这些定位符合中医学升者为阳,上部为阳;降者为阴,下部为阴,也符合脉分轻重的原则。《难经·五难》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随着指力逐渐加重,对应的脏腑器官密度越来越高,位置也越来越深入。

由于脉点和脏器的对应关系,使用脉诊能够得出病变的具体部位,脉学在中西医之间搭建起理念融合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