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是指眼肌麻痹、眼球位置及其运动异常,主要由于眼肌或支配眼肌的神经及其中枢受损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对于定位大脑半球、脑干、脑神经和(或)眼外肌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常的眼球向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小泪点连续的直线,向外转时角膜可达外眦角,向上、向下运动范围约为5mm,如不能达到上述范围即为眼球运动障碍。
【解剖学基础】
1.支配眼外肌的脑神经
(1)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中脑导水管下发的中央灰质内。动眼神经全部纤维受损时,除滑车、展神经支配的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外肌均麻痹。
(2)展神经:
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被盖内,紧靠第四脑室底部靠中线处的面丘内,面神经的根纤维环绕在展神经核周围。展神经支配外直肌,外直肌单独收缩时,眼球向外侧转动。展神经麻痹时,眼球不能向外移动。
(3)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水平、中脑导水管腹侧的中央灰质中。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其作用是使眼球向下、内旋和小范围的外展运动。此肌麻痹导致受累眼球向上并略向外偏斜。
2.眼球注视与集合运动中枢
(1)水平注视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它可支配双眼按照检查者的指示向左右转动。
(2)垂直注视中枢:
上丘为眼球垂直注视的低级中枢。上丘的上半部分使眼球向上运动,上丘的下半部分使眼球向下运动。
(3)集合运动中枢:
管理两眼集合运动的随意性皮质中枢在额中回后部,反射性皮质中枢在枕叶皮质。
3.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是眼球协调运动纤维,走形于中脑被盖至颈髓水平中线两旁,各眼球运动核团之间通过内侧纵束发生纤维联系,以协调两侧眼球的同向运动。
【病史采集】
1.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者多见于炎症性、血管性和外伤性病变;慢性起病者多见于肿瘤和肌源性病变。
2.有无波动性变化及复视
如症状表现为晨轻暮重,应考虑重症肌无力;若症状表现为缓解、复发时,应考虑多发性硬化的可能。若出现复视,应询问是单眼或双眼复视,注意辨别注视那个方向时出现复视以及双像中的实像和虚像的位置。
3.注重既往史
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可见于脑血管病、动脉瘤等;有糖尿病史者可合并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有感染先驱症状者需警惕脑膜炎、脑干炎、多发性脑神经炎、海绵窦血栓形成;伴有内分泌异常者可见于垂体瘤、松果体瘤;合并有眼部疼痛者可见于眶内病变。
【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眼裂大小是否相等,有无上睑下垂,眼球有无突出或凹陷,有无斜视或同向性偏斜。
2.眼球运动的检查
观察眼球各个方向运动受限程度,注意辨别单侧病变还是双侧病变,观察凝视方向;在检查第Ⅲ、Ⅳ、Ⅵ对脑神经的同时,还应检查其与脑神经关系密切的邻近结构,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视神经和听神经。
3.复视的检查
两眼注视同一物体产生两个影像谓之复视。复视多发生于眼外肌麻痹时,健侧眼视物为真像(实像),麻痹侧眼视物为假像(虚像)。对有复视主诉而临床检查并未发现眼外肌麻痹的患者,则建议请眼科做复视图像检查。
【辅助检查】
1.CT/MRI 可明确血管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等;MRA/CTA则对于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有确诊价值。
2.脑脊液检查 主要有助于颅内感染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的诊断。
3.疑诊重症肌无力时,首选眼肌疲劳实验,新斯的明实验有助于确诊;此外肌电图检查对重症肌无力、Eaton-Lamber综合征、肌营养不良的鉴别均有帮助。
【诊断思维】
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思维顺序是:
1.确定有无眼球运动障碍。
2.判断病变部位。
3.确立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核上性眼肌麻痹
表现为两眼水平注视麻痹和垂直注视麻痹两种。
2.核间性眼肌麻痹
第Ⅲ、Ⅳ、Ⅵ脑神经核之间的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
3.核性眼肌麻痹
第Ⅲ、Ⅳ、Ⅵ脑神经核病变引起,多伴有邻近神经损害。
4.核下性眼肌麻痹
第Ⅲ、Ⅳ、Ⅵ脑神经病或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变引起。
【转诊指征】
1.急性起病的眼球运动障碍患者。
2.眼球运动障碍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3.眼球活动障碍伴有头晕、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的患者。
4.眼球活动障碍具有晨轻暮重波动性特点的患者。
5.眼球活动障碍伴有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的患者。
6.眼球活动障碍伴有面部瘫痪或面部感觉异常的患者。
7.眼球活动障碍伴有头面部疼痛的患者。
8.眼球活动障碍伴有眼球震颤的患者。
9.眼球活动障碍伴有瞳孔异常的患者。
【社区管理】
1.建立和使用健康档案,加强对眼球活动障碍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社区人群对眼球活动障碍的认识和重视。
2.健康管理
(1)积极宣教,提高眼球活动障碍患者的安全意识,避免跌倒碰撞等意外。
(2)积极转诊,尽早探明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3.随访评估 每6~12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症状变化和生活状况,了解治疗依从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