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
- 方建培
- 3738字
- 2020-08-28 13:32:12
第二节 体格生长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生长规律
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一般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
1.体重
为身体各器官、系统与体液的总重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计算药量及液体疗法的客观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200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3 ± 0.39)kg,女婴为(3.24 ± 0.39)kg。出生至12个月呈现第一生长高峰,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第1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增加减慢,每年增长约2kg。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的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简单地用“公式”来评价。为便于日常应用,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才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小儿体重。
12个月:体重= 10kg
1~12岁:体重(kg)=年龄(岁)× 2 + 8
测量方法:排空大、小便,脱去衣、帽、鞋,矫正体重计指针为零,婴儿用精确读数到10g磅秤,儿童用精确读数到50g拉杆秤,也可使用电子秤直接称出。
2.身高(长)
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1岁时身长约为75cm;第二年增长稍慢,约10~12cm;2岁时身长约为85~87cm;2~12岁每年平均增长6~7cm;2岁~青春期前身高推算公式:身高(cm)=年龄(岁)× 7 + 75。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身高(长)的增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测量方法:3岁以下采用卧式量床,面部自然向上,两腿伸直,头顶及足底密切接触测板的两端,以“四点一线”(枕后结节、肩胛下角、臀部、足后跟为四个点)测量所得的长度为身长;3岁以上的儿童采用身高计测量,精确读数到0.1cm。
3.坐高
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3岁以后坐位测量,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4.头围和前囟
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
头围: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平均为33~34cm,3个月时达40cm,1岁时为46cm,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左右。2岁以内头围测量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单次测量更重要。较小的头围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常提示有脑发育不良的可能,头围增长过快往往提示脑积水。
前囟: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2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测量方法:①头围:用软尺紧贴头皮,经眉弓上缘和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1周,精确读数到0.1cm;②前囟: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
5.胸围
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约等于头围(cm)+年龄(岁)− 1(cm)。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的发育有关。发育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6.上臂围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反映小儿的营养状况。1岁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仅增长约1~2cm。因此,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上臂围值筛查5岁以下小儿营养状况:上臂围>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 12.5cm为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取立位或坐位,让儿童上肢自然放松下垂,以左上臂中点(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为测量点,软尺垂直上臂长轴轻轻接触皮肤绕该处1周,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
7.骨龄
指人群中出现某特定X线骨骼图像的平均年龄,可以反映骨的钙化成熟度。长骨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骨化的过程较长,自胎儿期开始,直至成年期才告完成。通常采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bone age)。最常检查部位是左手腕部。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生后出现的次序为: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10岁出全,共10个。临床上多用G-P法或TW评分两方法来判断骨骼成熟度。3个月内的小儿要检查股骨远端,因为股骨远端的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经形成,而婴儿腕部骨化中心尚未出现。
骨龄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骨龄明显落后;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正常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有差异,判断时应慎重。
8.牙齿发育
与骨骼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平行。牙齿分乳牙和恒牙两种,多数婴儿4~10个月乳牙萌出,12个月仍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约3岁乳牙出齐,共20枚。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位于第2乳磨牙后;6~12岁乳牙按萌出顺序先后逐个脱落,代之恒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左右萌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萌出第3恒磨牙,也有终身不萌出。恒牙共28~32枚。
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致出牙延迟或牙质差。出牙为一种生理现象,个别小儿可有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症状出现。
二、体格生长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是以生长的“规律”为依据,从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和发育匀称程度三方面判别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的过程,从而早期发现生长偏离,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
1.衡量体格生长的统计学方法
(1)均值离差法:
适用于评价正态分布情况,即将个体儿童体格测量数值与生长评价标准的均值( )及标准差( s)比较,根据实测数值在均值上下所处位置,确定和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情况。68.3%的儿童发育水平在 ± 1 s范围内;95.4%的儿童在 ± 2 s范围内;99.7%的儿童在 ± 3 s范围内。一般以 ± 2 s为正常范围; − 2 s以下为营养不足; + 2 s以上为营养过剩。
(2)百分位数法:
适用于正态分布,也适用于偏态分布,以第50百分位为中位数( P),其50余百分位为离散距,以此来划分儿童生长的等级。常用百分位数等级有 P 3(相当于 − 2 s)、 P 10、 P 25、 P 75、 P 90、 P 97(相当于 + 2 s), P 3~ P 97包括了全部样本的94%,属正常范围。百分位法数值分布较离差法精细,更能准确分级评价。
(3)中位数法:
是将一组样本变量从小到大排列,位居中央的变量即中位数。当样本变量为正态分布时,中位数等于均数与第50个百分位数;当样本变量不是完全正态分布时,选用中位数而不是算术平均数作为中间值。
2.界值点的选择
通常以均值离差法 ± 2 s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以 P 3~ P 97包括了全部样本的94%,属正常范围。
3.结果表示
(1)等级划分法:
是利用均值加减标准差或直接用百分位数表进行分级。并可制成分级数字表,将所测值与表中参考值进行比较,即可判定该个体或群体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判定方法见表2-1。
表2-1 五等级划分法
(2)生长曲线图:
是以年龄为横坐标,儿童生长数据为纵坐标绘制成的曲线图,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儿童的生长情况,通过连续追踪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长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现象,以便及早发现原因并采取措施。
(二)体格生长评价内容
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匀称程度三方面。
1.发育水平
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发育水平,结果以等级表示。发育水平包括所有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发育水平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与应用,可用于个体或群体儿童的评价,但不能反映儿童的生长“轨道”。
2.生长速度
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即该项指标的生长速度,再参照人群值(生长速度)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生长速度。结果以正常、不增、下降、增长不足表示。
这种动态纵向观察个体儿童生长的方法可发现儿童自己的生长轨道,体现个体差异,即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一女孩3个月龄体重为5.4kg,其出生体重为2.3kg,3个月期间增长了3.1kg,与参考人群值的生长速度(3.08kg)一致,故该女孩体重生长正常。生长速度正常的儿童生长基本正常,用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亦便于给家长解释。定期体检是生长速度评价的关键。
3.匀称程度
是对体格生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评价。
(1)体型匀称度:
表示体型生长的比例关系。实际工作中常选用身高的体重(weight for length,W/L)表示一定身高的相应体重增长范围。将实际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结果常以等级表示。用来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是判断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常用指标之一。
(2)身材匀称:
以坐高(顶臀高)/身高(长)的比值反映下肢生长状况。按实际测量计算结果与参照人群值计算结果比较。结果以匀称、不匀称表示。
问题与思考
1.体格生长评价的常用指标和常用方法?
2.何谓骨龄?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