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就形成时间而言,可大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国文化

民族性和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世界各国因为所处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也是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本书所论述的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什么是“中国”?最早的“中国”一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并不是一个国家实体的称呼,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

上古时期,华夏族(古汉族自称)在黄河流域建立国家,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央,因此自称中国,并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国。这一点在西周钟鼎铭文中得以证实。西周之后,各代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历朝国土版图虽有增减,但总体仍处于扩展的趋势。无论哪一古代民族,只要能够入主中原,成为政权的建立者,都会以“中国”自居,以自表正统性。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们习惯上称明朝或清朝为“中华帝国”。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首席代表索额图被授予的官衔当中首次使用了“中国”一词,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用于国际事务的处理中。自此,“中国”便作为与“外国”对举的一个实体概念进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边界条约,至此,中国疆域最终定型,酷似雄鸡。

【课外延伸】

《尼布楚条约》,又称《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8月22日,中、俄两国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开始会谈。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

二、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历经数千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囊括爱国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当前中国境内汉族、55个少数民族,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总称。“中华”这一名称,由来已久。“中”,意指居于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在这里作为族名使用,暗含文化发达之意。元朝王元亮曾在《唐律名例疏议释文》中写道:“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彼此更加认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团结、紧密的群体,中国文化本身也愈加成熟。特别是进入近代,由于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入侵,更是激发了中国境内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中华民族”也成为中国境内各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2)

华夏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除了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其他文化的兼收并蓄。在“同化”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华夏文化能及时从游牧文化中吸收营养成分,从而迸发新的活力。今天所谈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属于56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中国文化也乐于接纳除了“中国”这一地域外的异域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异域文化的输入和补充,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通过华侨华人等多种方式传播到域外,在世界各个地区集聚成众多的中国文化社区,使得中国文化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走向世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3)

【知识小贴士】

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即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课外阅读】《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亦名《春秋大义》。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

三、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包括昨天、今天和明天。这里重点所谈的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是指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祖先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曾经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传统文化是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不仅是摆放在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更是闪烁着光芒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着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4)在传统文化的构成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常具有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实现历史性与传承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极具时代感和适应性,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为开创新文化提供可靠的历史遵循和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面对新的时代环境,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展中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