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并借助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它强大的存在。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丰厚财富,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产生重要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低谷期,甚至是落后于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从强盛转变为衰弱?怎样才能再次重振中国传统文化的雄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近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根本上看,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还需要先进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经过历史的积淀,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对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加以学习和研究。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勇于正视历史和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整体性把握和特征性认知的基础之上。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总结、分析、批判继承文化传统,对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鉴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做一个了解历史、珍视历史、全面发展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深化民族自我认识

当前世界的开放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串联下,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愈加频繁,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也与日俱增。面临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性的竞争合作,是每一位具有责任感和担当感的炎黄子孙所需要深思的问题。相比于一些具体、实在的表体特征,如发质、皮肤,要准确把握好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显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无踪可循,相反,每种民族文化总会展现出其主色调、主旋律的一面,是民族文化的规律性表达。这种规律性的表达就其外在表现而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存在就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区别的现实依据。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文化传统,领略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采。

(二)有利于帮助我们引发思考,深刻认识当前国情

对于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来说,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就是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的国情。所谓国情,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洞物,实质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在取得现有的成就之前,中国的发展走过了曲折和艰辛,在接下来的前进道路上,也必然充满挑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财富,更是对我们的一种无声的鞭策。如何在传递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中提升和发展文化,将是我们所要担负的重任。对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还没能完全为我所用,但其消极的影响却已赤裸裸地展现,值得忧虑和深思。深入地对比剖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认识国情的必要工作,也是创新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

(三)有利于帮助我们理性务实,继承创新传统文化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对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得益于传统的存在,历史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所创造出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传承。所以,文化传统不仅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或者图书馆中的诗书典籍,还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必将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每一个愿意投身于民族复兴伟大长征的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地了解传统、分析传统、掌握传统、创新传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培养我们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把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认真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用逻辑方法分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蕴涵丰富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对其来龙去脉具有清晰的了解,也要懂得辨别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陷入历史无穷无尽的旁枝末节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充满着偶然性和曲折性,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被历史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表象来分析事物的本质,挖掘出一个个看似偶然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用逻辑的方法来分析历史、总结历史,思考文化的既往与开来。只有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继承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才能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新文化。

(二)仔细研读经典文化著作,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文本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来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文化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的载体,研读这些书籍,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更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但是,文化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小文化是指记录政治、经济、历史等内容的典籍文化,而大文化涉及范围甚广,囊括社会百态、众生万相。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以多种形式来得以展现,而不拘泥于文本的形式,例如众多的文化遗址、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这就要求我们拓宽研究视野,将目光投射到书本之外的历史遗迹、社会生活等多种领域,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把典籍研习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动态、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三)树立批判的思维和态度,在继承和发展中创新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成就,要归功于我们先辈们的详尽研究和卓越创造。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去继承这一珍贵遗产。但在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牢树正确的态度,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传统文化中已经过时,甚至是腐朽的部分,更要大胆地予以剔除;另一方面,我们要突破前辈认识陈旧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地开拓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扬、弃结合,在继承好先贤们辉煌成就的同时,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虚心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行动担当

百折不挠、生命力旺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品质。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穿越时空,在当今社会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面。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文化的生命力量和发展前景树立坚定执着的信念,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了中国的未来,也为了世界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走出国门,与西方文化深入“对话”,这是中国未来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而走出国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内容而言,在兼顾现当代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否则,断难从根本上杜绝西方“妖魔化”中国的企图与言行,亦断难建立和谐和平的世界。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兴盛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在意识觉悟和实际行动担当,不仅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意义,还要理所当然地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和引领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