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 圣才电子书
- 28211字
- 2021-06-24 18:06:48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5、2019研]
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
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9研]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作为社会分工承担者的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存在着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及其解决
①表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纯属生产者个人的私事,商品生产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什么、自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成果;但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但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②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由于具体劳动性质不同,在交换中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因而也无法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而能够确定交换比例的只能是在质上相同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顺利地卖出去,那么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体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从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私人劳动的产品或者根本不适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超过了社会的需要,这样,他的产品也就卖不出去或者不能全部卖出去,以至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破产。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存在,可以推动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竭力使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两方面适合社会的需要,以求在交换中使自己的产品能销售出去。
3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哪些作用?[东北财经大学2008研;山西财经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1)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①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从而生产者有利可图时,就会使一些商品生产者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一部门中来。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它的价格低于价值从而生产者利益受损时,该商品的生产者就会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一部门转移到获利的部门中去。
②它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商品生产者如果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的个别劳动耗费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但他在市场上仍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入。相反,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他就必然不赚钱甚至亏本。这两方面的情况都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谋取较高的盈利。
③它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等等,虽然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但是个别劳动时间的耗费却不一样,有的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的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按照价值出卖的情况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会多赚钱;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会不赚钱甚至亏本。久而久之,小商品生产者就会出现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如认为不是,请说明理由;如认为是,请分析“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命题。[复旦大学2014研;首都经贸大学2011、2018研]
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理由如下: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生产力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其中,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劳动条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而生产资料、技术等劳动条件则是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会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非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为条件。生产资料和技术等劳动条件的优化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不提高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2)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则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正比例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5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
答: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即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②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③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④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南开大学2010研]
答:(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7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南开大学2009研;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就是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有价值;如果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就无法衡量别的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而不使用现实货币。
②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就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又出现了纸币,随着科技发展,以网络技术和互联网交易方式为依托的电子货币如银行信用卡、储蓄卡、支付宝等应运而生,从而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费用,简化了商品交易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③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就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既不能是观念上的即想象中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金属货币。贮藏货币可以调节货币的流通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贮藏起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重新投入商品流通中。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货币贮藏的这种调节作用是自发进行的。
④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消,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债务关系,形成债务链,进一步增大了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执行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b.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c.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财产转移等。现实世界中充当世界货币的除了贵金属之外还有二战后的美元。
8什么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
答: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得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如果超越生产力的现状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的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来看,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或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出现,也就成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某种生产关系又会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成为生产力的桎梏。这时,就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运动的。
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9为什么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16研]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其构成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又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不过,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由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0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③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④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⑤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需要做到:
①不断地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任务艰巨、挑战严峻、时间紧迫。但是当前我国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和凝聚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政府权力运行效率,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②不断地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和保障。法治引领并规范着我们向小康社会迈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等进行了全面支撑和部署。
③不断地全面加强从严治党
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保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主席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制度上全面从严治党。广大人民群众对惩治贪污腐败抱有殷切期望,这也再次印证了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向。
1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解决矛盾的条件又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研]
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ΔG,ΔG表示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一定量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商品上,但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即低于价值购买或高于价值出卖,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
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不断变换买者和卖者的身份,他作为买者或卖者多得的,当他作为卖者或买者时又会失掉。即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始终能贱买贵卖,从流通中取得了更多的价值,但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多得到的,正是别人失去的,流通中的价值总量没有增加。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2如何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
答:(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体制的根本转变,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推动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①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确保国有财产不受侵犯,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出资人代表享有不可侵犯的所有权权能,包括: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企业核心管理人员的任免、企业收益的分配等。
②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大力发展具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机构投资者,允许它们参股国有企业。
③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制度,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1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及其原因。[北京大学2016研]
答:(1)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及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
(2)我国现阶段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存在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及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这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每一种所有制形式都必然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中居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按劳分配成为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要分配方式。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必然要求在分配体制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②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使公有制经济中不可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广泛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承担着生产经营的责任和风险,在他们的法定收入中,除按劳分配收入外还包含有一部分风险补偿收入。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也会使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购买股票获得股息收入;购买企业债券,也可以获得债券利息收入等,从而形成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的个人收入中,除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外,还包含一部分企业的市场经营收入和市场机会收入,以及企业积累、追加投资带来的收入。社会上各类成员参与市场经营活动,都能获得一定的市场经营收入。
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
14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
答:(1)含义
①职工持股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是指职工凭借拥有部分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利润分配。职工持股制度在各国公司制企业中有不同模式。在美国,主要是以职工持股基金会方式推行;在日本,主要是推行内部职工持股会。
②股票期权制度
股票期权是指公司董事会与职业经理签订合同,授予经理在未来基本时间段内以约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选择权,经理人员获得的收益为股票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
(2)实行职工持股、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①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
a.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工作时间的减少和各种福利的增加,劳动力供给已成为一个不容企业家忽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虽然仍然是保证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如何保证企业员工的稳定,激发其持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已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雇员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为此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企业职工现在更为关注的是社会的、尊重的或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带给他们较大的激励。拥有企业股份使职工由单纯的被雇佣者变为企业的股东,依据股东身份可以参与公司事务,对以上三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故较受职工欢迎,其激励作用也较明显和持久。
②但是,雇员持股和利润分享并没有改变私有财产制度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根本关系。雇员持股和利润分享扎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结构之中,是社会各派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雇员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缺陷和这种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是不会通过职工个个都成为企业的股东就能够消除的。
可见,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15试述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
答:(1)含义
①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发行股票等。
(2)区别
①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
②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③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④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⑤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16简述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2)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这是因为:
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③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资本家可借此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劳动强度,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
17试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2018研]
答:(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在资本技术构成上,表现为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表现为生产资料比使用它的劳动力相对增加了。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是在全部资本价值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因此,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助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的投入出现减少,导致不变资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但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总量的减小。相反,由于资本总量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剩余价值总量也是在增加。
18简述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复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
答:(1)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在资本运动中,资本首先表现为彼此独立的个别资本,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循环运动。由于各单个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它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这种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2)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同单个资本运动一样,社会资本运动的过程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包括个人消费在内,是由于个人购买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者出售消费品并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这部分资本的循环正是通过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运动来实现的。所以,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般商品流通是社会资本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独立的个别资本并不是彼此孤立、互相隔绝的,而是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每一个企业既要从其他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又要向其他企业销售产品。这种互相联系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同时,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彼此交错、互为条件的。例如,当甲企业将其生产出的生产资料卖给乙企业时,甲企业的商品资本便转化为货币资本,而乙企业的货币资本同时就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乙企业不把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甲企业的商品资本就难以转化为货币资本。这种互相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19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2008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循环的快慢程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1)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所以,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总之,生产资本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会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在资本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固定资本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首要因素。
(2)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持续时间,也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从大的方面说,它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而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本身又有许多组成部分。不同的资本,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会影响资本运动速度。具体包括:
①生产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a.劳动时间,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时数。劳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b.非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的另一部分。非劳动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正常中断的时间即正常停工时间、自然作用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要缩短周转时间,加快周转速度,不仅要尽可能缩短劳动时间,而且要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②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应改变运输条件、加强市场信息搜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
20如何理解产业资本循环?[中南财大201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8研]
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含义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资本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一个生产阶段和两个流通阶段所构成,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G代表资本的货币形态,A代表劳动力要素,Pm代表生产资料,W代表商品形态。
①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②生产阶段:
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
③销售阶段:W′-G′,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3)三种职能各自的循环
货币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职能和生产资本职能各自的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P…W′-G′·G-W…P。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W′-G′·G-W…P…W′。
(4)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21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的区别。[复旦大学2018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
答:(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称为可变资本(v)。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3)两种划分的区别
生产资本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是为了考察生产成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比重的大小,可以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是考察资本的哪些部分创造剩余价值。
22论述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武汉大学2017研;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不变资本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m)。
②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从而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处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获得价值补偿又获得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含义阐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这些基本比例关系如果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具体实现条件如下:
①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即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③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23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中国人民大学2010研;武汉大学2013、2015研;山西财经大学2017研]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4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山西财经大学2018研]
答:(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①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分配是市场导向的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
②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市场决定的分配是以个人拥有要素的多少以及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致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使社会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2)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①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公平问题是在经济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经济效率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公平与否的问题。不仅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前提,而且经济效率可以使社会公平建立在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也要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就是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想象的。
②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一般来说,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③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公平对经济效率到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把握。具体地说,如果出现极度的不公平,就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这是因为,当社会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平等现象,就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绝对的公平,也同样会影响经济效率。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④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供给者以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占有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多些,有的人则少些甚至完全不占有;有的人的劳动力强些,有的人则差些。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25简述影响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2009研;西南财经大学2013研;中央财经大学2015、2019研]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
②资本的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例变化。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
③资本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其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也就越多,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这就会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提高它的年利润率。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2)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②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6比较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南京财经大学2008研;武汉大学2017研]
答: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但不同地块能够提供的农产品数量是不等的。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①土地的优劣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客观条件;②投资于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就因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交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①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②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3)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源泉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源泉: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②绝对地租产生的源泉: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7如何防止虚拟经济的负效应?[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1)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的负效应集中表现在投机过度引发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具体有:①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动摇社会信用基础;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③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④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使实体经济越来越虚拟化;⑤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过度投机;⑥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导致经济危机。
(2)防止虚拟经济的负效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认识和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要在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不断优化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提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
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同时,要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其与实体经济不断整合,稳步发展。
③不断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同时,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和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证券交易,在发展中不断规范资本市场。
④积极稳妥推进我国金融开放。随着金融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开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原则。
⑤加强金融监管,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8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如何?[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
答: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1)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它的特点主要有:
①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各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率,得到的是平均利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已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在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另外,非价格竞争,如品种、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上的竞争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由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山西财经大学2017研]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仍然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共同瓜分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根据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不同情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三种:
①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深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国有企业的建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a.通过对私人企业的国有化;b.通过国家投资建立新企业。
②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投资者和生产者来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是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来完成的;在流通领域和分配领域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则主要通过国家预算而参与其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在性质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国家财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权机构本身活动的需要,而现在,国家财政更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参与再生产过程的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中,国家财政影响的范围要比国家所有制更加广泛,其所起的作用也更为重要。通过国家财政参与再生产过程是当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重要、最普遍的手段和内容。
③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a.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和一系列其他金融机构,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国家的货币信用体系。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加强对私人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来保证货币金融的稳定。
c.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互相促进。
④通过实行经济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不顺应这种要求,实行一定的经济计划。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不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具体的规划,往往只是对经济作短期或中期的预测,或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大都具有如下特点:a.计划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或参考性的,不具有任何约束力;b.计划的内容一般只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最重要的指标或比较笼统的总任务;c.计划的实施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和干预,而是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各种财政、金融方面的措施来影响私人企业的活动规模和方向。
30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角度阐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复旦大学2015研]
答:(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成功的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有限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地爆发。
(3)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相联系,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已存在。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了。
(4)随着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逐渐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客观上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受社会调节。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具有私有制的性质,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们的结合,使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遭到再生产周期的破坏,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3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哪些联系和区别?[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4研;郑州大学2017研]
答:(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①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实现结构的优化,也不可能实现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增进。
②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人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②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③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特点?[西南财经大学2010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7研]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别。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而不是相悖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效率优先,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又要排除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悬殊造成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悬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兼顾公平。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将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再分配调节。由此可以保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将发挥巨大的政治优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为人民生活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服务。
④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33简述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西南财经大学2018研]
答:在我国现阶段,为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巩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外,还必须从宏观上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③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④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改变行政化监管方式,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
⑤落实保值增值责任,提高监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综合性改革,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发挥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
(2)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
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对整体经济运行的过程、状态和方向切实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配作用。为此,要从战略上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具体措施如下:
①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a.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b.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c.而在其他领域,则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来加强重点,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②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国有企业。
③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34简述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经常转移及分类。[西南财经大学2018研]
答:(1)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收入再分配是指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对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收入再分配是收入继初次分配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内容之一,与初次分配相对应。
(2)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经常转移主要有:
①对收入征税,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等。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它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单位针对当期所得应支付的所得税等(一次性的资本税、资本转移税以及各种生产税不包括在内)。它形成政府财政部门的主要转移收入,是其他部门的转移支出。
②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其中,社会保障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整个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收入。社会福利,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两部分,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比如对低收入阶层的各种救济援助、失业救济、伤残救济、医疗补助等等。
除上述主要的经常转移外,还有其他经常转移,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