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述题

1论述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所有者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西南财经大学2017研;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

答:(1)商业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商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职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商业利润的本质:

商业利润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a.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品经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他们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生产部门去。

b.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2)借贷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利息的本质:

借贷利息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

a.借贷资本的形成和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急需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于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这样,闲置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b.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另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3)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

地租的本质

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地租的形成过程

a.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b.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按其价值出售,差额部分便构成了绝对地租。

2如何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

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但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种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通过深化改革,公有资产的组织结构和经济布局更为合理,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出更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既要深化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动摇,又要深化非公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努力创造公有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创新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经济,而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政府公共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对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既要允许和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要防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侵蚀”,防止公有资产的流失,打击以“改制”为名侵吞、瓜分公有资产的各种违法行为,从而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成分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什么是所有制结构以及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状况?[吉林大学2019研]

答:(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状况如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在我国目前应当建立的必须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

b.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与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多样性状况相适应,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为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一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二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三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坚持全面保护、平等保护、依法保护。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所有制结构已经显示出并且还将继续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和优越性。具体来说,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助于保持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及管理经验,使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国面向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及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综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使国民经济运行逐步活跃,市场经济日益发展。

4请阐述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以上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交换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消费、交换和分配三个环节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系。例如,人们进行消费和享受的能力即消费力就与分配相关,在交换和分配之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着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等等。

(4)现实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这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不能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去研究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上,只有分析了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才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析清楚。因此,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间的关系,还要研究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间的关系。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意识等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5结合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说明人民币加入SDR对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意义。[浙江大学2018研]

答:(1)马克思的货币学说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首先从商品的价值表现开始,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关系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只表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就是物物交换,还不需要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性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伴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的货币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逐渐由个别等价物发展到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由金银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五种主要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前两种职能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后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在实物货币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总量与商品货币价格之积除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商,而纸币不外是实物货币的符号,服从于上述规律。

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等价值符号的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或银充当。

(2)人民币加入SDR对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包含两方面含义:人民币自由使用性;人民币加入国际储备货币成员。SDR,即特别提款权、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

示范效应

SDR是国际公认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IMF承认,名正言顺地成为188个成员国的官方候选储备货币。事实上,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后,许多国家,如新加坡、坦桑尼亚等,就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中。另一个例子是人民币加入SDR可以增强双边本币互换的吸引力。随着人民币加入SDR,通过货币互换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可直接计入外汇储备,也可用于提供流动性支持和弥补国际收支缺口。我国货币互换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拓展,从而增强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开展货币互换的吸引力。

信心效应

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国际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得到提高,市场对人民币的信息将增强,这会减少境外使用人民币的阻力、增强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国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从而推动人民币被越来越广泛地用在出境旅游、留学、贸易和投融资等跨境交易中。而随着这些交易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国内企业和居民进行跨境交易会更加方便,结算、购汇和套期保值等交易的成本也将降低,汇率风险将减小。

倒逼效应

人民币加入SDR前后,中国已采取、并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措施,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机制等,反过来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6如何正确认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既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要求,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作为其集中代表和体现的现代机器大工业,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与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必然且应当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劳动者以生产资料主人的身份共同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过程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劳动者以生产资料主人的身份共同参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生活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需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保证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

始终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初级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整个国民经济正处在从不发达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与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多样性状况相适应,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为尺度来检验和评价改革及各项具体工作的成败得失,来检验和评价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乃至整个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相适应的那种公有制一统天下、“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得到改革,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中体现出的巨大优越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显示出并且还将继续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和优越性。具体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a.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b.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c.有助于保持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可以扩大就业,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可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d.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及管理经验,使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e.有利于我国面向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及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并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因此,必须把这一所有制结构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坚持下来,并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当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虽有优胜劣汰的竞争,但更多的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威胁?如何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2研]

答:(1)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面临的挑战是: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垄断着资金、技术、生产力等资源,并在制定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成了支配的一方,它们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我国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市场的全球扩展推动了经济的自由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跨国公司建立的全球性经济网络也日益突破国界的限制,把资源和财富集中在自己手里,并力图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政策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冲击。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在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把生产与消费、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和更广的范围,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了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就连续发生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这些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全球市场的发展还使得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尖锐。以利润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地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森林过度砍伐和土地沙漠化,许多种类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灭绝或濒临灭绝,空气、水和土壤被严重污染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对称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发达国家只是一味推动商品和资本的自南流动,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移民却设置了重重障碍,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远远落后于商品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全球化,即货物和资本市场倾向于被全球化,而劳动力市场却被分割成许多板块;一方面是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另一方面是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民族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的持续存在。

(2)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措施

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开放和让渡国家主权之间的均衡关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政府的自主选择。我国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为自身的发展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在国际关系上,将国家主权的有限让渡与国家利益的积极获得联系在一起,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公平合理地解决贸易争端,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内改革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调控能力。我国必须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全面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法律体系的健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荐我国人士出任专家小组成员;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第三方”制度,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积极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不违反WTO有关规则的前提下,加快制定、修改及废止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步伐,加强贸易立法,进一步完善或建立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制度,使得我国企业尽可能地不因为国内的法律问题受到制裁,并且方便企业寻求救援的渠道,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我们国内的民族工业。积极研究有关对策,也可在我国制定一部类似美国《乌拉圭回合协议法》的专门法,明确WTO规则和国内法律之间的关系,将广泛的咨询程序和评估机制通过该法确定下来,规定企业、行业,作为受害方在WTO下的救济措施或者受到投诉时的应对程序。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和有关组织处理WTO事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借鉴国外的经验,尽量化解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为保护国家主权,经过政府和国会的协商和讨价还价,美国设计出了以《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和争端解决评审委员会为主要内容的对策措施。这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实践上看已经收到了满意的政策效果。应当重视美国人在制度设计上表现的远见,以及运作的透明度、广泛的参与性和程序的严谨性。美国、欧盟、日本等政府对关税有效保护率都十分重视,在关税政策中普遍采取了关税升级的结构。我国应努力研究国内产业有效保护率的问题,根据需要调整关税结构和生产结构,制定合适的关税政策。我国还可以以欧盟“贸易壁垒条例”和美国贸易法301条款为参考,建立我国法人或公民就外国政府违反国际义务对我国贸易或工业造成的损害向我国政府部门申诉的机制,尽早开始相关的争端解决程序,真正维护我国合法权益。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含义

经济规律是指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经济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任何人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因而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有的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因为在这几个社会阶段中,都存在着这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价值规律就是在几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不过,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这几个社会阶段中的地位和性质不同,价值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作用范围和结果是不同的。

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这些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社会阶段中起作用,因为只有在这个社会阶段中存在着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在这个社会阶段被另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代替后,由于原来的经济条件消失了,在这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就失去作用并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后,这个规律就失去作用并退出历史舞台。又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特有的经济规律,这些特有规律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最本质的表现。

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仅研究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而且研究人类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以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相区别,又以共有的经济规律相联系。

9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论述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西南财经大学2016研]

答: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内在的一对矛盾。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因此,商品交换中价值必然要求价值表现。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1只绵羊=2把斧子。这种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绵羊的价值形式。

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到货币的作用。

但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异。当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上,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便产生了。

(4)货币价值形式

当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过渡到了货币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的区别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0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说明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吉林大学2019研]

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都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换句话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一旦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

因此,再先进、再灵巧的机器人毕竟是机器,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必须有人对它进行操作,所谓“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只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形式不同罢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机器人,仍然需要由人来编制运行程序、输入信息、调节信号、输入能源等才能运转,否则也只是一堆物料。机器人同其他机器设备参加生产过程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在资本的构成中,机器人和其他机器设备一样都是不变资本,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比例于它们的磨损程度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而价值转移本身不增加任何新的价值。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只能是工人的活劳动。

(2)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条件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是指抽掉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因此,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过程具有更加广泛的、复杂的协作性质,一件产品的完成,是经过一系列工序和很多工人协作的结果,产品成为“总体工人”的劳动成果。“总体工人”不仅包括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纵机器设备进行劳动的工人,而且包括从事技术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共同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那些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机器人的企业,虽然直接在第一线劳动的工人减少了,但从事其他协作劳动的人员如编制自动化设备运行程序、输入信息以及进行维修保养等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增加了,他们同在生产第一线劳动的工人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3)根据剩余价值理论,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依然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企业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

因此,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设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当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工厂企业,由于采用先进技术而使工人具有比平均水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使它们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工人的劳动,在同行业中是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所以,这些工人在同一时间里,要比同行业其他具有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更多。

(4)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卖。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因此,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所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中,有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因为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同量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比较少。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因而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部门中来。

11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判断。[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的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2)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矛盾,其中有一种矛盾居于主要的地位,决定并制约其他矛盾的发展,这种矛盾被称为主要矛盾。任何社会的主要矛盾都产生于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集中表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3)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村”。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既有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4)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对于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2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请根据货币的本质,分析市场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

答:(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但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

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货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或减缓,都是在各种自发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自发地变化,而且难以预测。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过度的现象,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

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出现通货紧缩。

13从“经济理性”分析商品经济关系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可能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说明“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复旦大学2014研]

答:(1)经济理性是指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对于消费者,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于生产者,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经济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要借助于货币交换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以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激励约束机制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机制,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机制。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商品经济关系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可能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现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上。

(3)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要作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商品生产的方向,调节着整个商品经济的运动。具体来说,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调节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不断恢复社会生产各部门被破坏的客观比例关系,促使社会生产各部门经常保持基本平衡的关系。

自发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

(4)商品经济作为几个社会共同存在过的人们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经济形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绝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这是因为:

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发展达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进化到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结果。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革命变革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使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我们必须利用和继承,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摆脱贫困,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的外延从工农业产品扩大到服务产品,只有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都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4试论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本质性规定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性和本质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坚持”:

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共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城市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二元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请你结合我国实际及有关经济学原理,论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山西财经大学2016研]

答:(1)二元经济结构的内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

(2)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既然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16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2017研]

答:(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为了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但是,这种不赚钱的买卖资本家是断然不会接受的。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乎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假定资本家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现在,要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就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价值才会普遍降低,劳动力价值才可能下降,从而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够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能够相应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众多的个别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以及取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17马克思讲到:“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为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

答:(1)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剩余价值生产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a.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b.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c.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a.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b.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c.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总之,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能取得更多的价值,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使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他所多得的价值,只是别人少得的价值。而对于资本家总体来说,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生产

一方面,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所以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资本到货币的转换(即剩余价值生产),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18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有何联系?这能联系到哪些发展类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有何理论启示?[复旦大学2018研]

答:(1)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2)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比如采用外延扩大再生产时,随着进行新的投资而增加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规模时,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在采用内涵扩大再生产而进行技术改进或更新机器设备时,同样需要增加新的投资,并或多或少伴随着数量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3)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对应发展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分别对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前者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后者实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一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

(4)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启示

经济发展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集约型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这种转变是科技和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战后,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管理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取得了历史性飞跃。工业化国家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完成了经济集约化的转变。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

从资源的有限性来看,这种转变也是必然的。经济发展需要原材料和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持,而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加倍珍惜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停止对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性开发,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的粗放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再继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价值低等。这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对我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以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试论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大学2010研]

答:(1)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同时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有三大主要特征:a.突破了单一农业的传统的第一产业经济结构格局,逐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趋势,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综合协调发展。b.由内向封闭发展逐步向外向开放型经济转化,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大大上升。c.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从而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带来深刻影响。在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工业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最强。从工业的部门结构上看来,行业调整取得成效,关闭了一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企业,同时发展和增加了出口加工和高科技企业。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持续提高,处于增长时期,其内部的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明显下降,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电影电视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中最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除建筑业外几乎全是第三产业的部门。以贡献的效率分依次是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商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工业。这说明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包括建筑业)拉动的。然而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对中国经济规模产生正效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产生的却是负效应。因此,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高增长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时还必须改革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结构,并利用新技术提升工业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率。

在中国经济的第三产业划分中,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还没有商业化或产业化,它们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没有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通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实现相应的产业化,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契机使科学研究和相关的技术性服务产业化,会使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是,这种产业化不是无条件的。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这种产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达到的,但它会抵消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规模效应,因此没有一定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基础,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不仅不会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必须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并渐进地产业化。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扩大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但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加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会扩大经济的规模,而且还能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减少劳动者收入,因此扩大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降低经济的生产规模,但有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劳动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第三产业起到缩小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以降低经济增长规模为代价的,并且如果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单方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只会使经济达到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后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

20市场失灵以及原因。[吉林大学2019研]

答:(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

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害。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确定价格。其结果是,这样确定的价格高于边际收益,从而高于边际成本。由于价格度量了社会福利,而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社会边际成本的衡量标准,因而垄断市场缺乏效率。

外部性

外部性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所造成的部分成本或收益没有由经济行为人所承担或得到。外部性有正的和负的之分。无论是消费的外部性还是生产的外部性,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即使整个经济仍是完全竞争的,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导致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一致。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VP<CP<VS,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P和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VP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CP<VP<C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意供给或供给不足,原因是由于这类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只有按商品价格支付的人才有权支配或消费这种商品。然而,公共物品却没有这种特性。此外,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社会增加一单位消费引起成本增加。但对天气预报等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似乎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其结果是,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搭便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私人部门很难供给或全部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是导致市场交易缺乏效率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即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的卖方一般要比产品的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出售二手汽车的卖主要比买主更加了解自己汽车的缺陷;出售劳动的工人要比雇主更加了解自己劳动技能的高低。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会出现“失误”。更坏的情况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1用马克思经济危机原理解释当前金融危机。[西南财经大学2013研]

答:(1)马克思经济危机原理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即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链条是:资本疯狂逐利的本性以及生产的社会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利润率下降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得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导致劳动者的购买力不足;劳动者购买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危机爆发。

(2)此次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更具体地说,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信贷扩张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制的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

(3)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形成的条件有两点: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本积累的加剧;信用的发展。所以,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一旦出现了危机的信号,如市场价格下跌、银行倒闭等,危机就会被触发,从而引发生产的停滞和社会的混乱。当由此产生的破坏使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崩溃时,就会引发激烈的急性危机。

(4)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按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分析,其根源属于制度层面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制度层面去剖析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生产过剩。马克思认为一切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即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储蓄与投资、投资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过剩则应当是国家之间储蓄与投资、投资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从经济失衡的视角说,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此次危机独立于实体经济而产生,其实质的揭示自然不能离开生产过剩的论断。只不过这种过剩主要不再表现为一国之内的生产和消费的过剩,而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的失衡。

信用膨胀。信用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网络经济破灭以来,美国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引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泛滥的美元流动性,使资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样背景下,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监管最少即最好的原则”占据主流,当局鼓励金融创新和实行金融自由化,从而从制度层面为信用膨胀铺平了道路。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在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美元的不断涌入,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扩大,助推了市场虚假的繁荣。同时,由于监管的滞后、松懈和放任自流,使这个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扩张是独立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虚拟资本交易与普通商品的交易一样存在买、卖和赊购、支付脱节的风险,但它代表更大的虚拟财富和更多的货币要求权,并经过信用工具的放大,因此风险也更大。投机者拿别人的资本进行赌博,难免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引发危机。

22运用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互关系原理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2015研]

答:(1)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互关系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是实体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实体资本的基础作用表现在:a.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b.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c.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因此,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

(2)虚拟资本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脱离了实体资本,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已经远远脱离其价值,并且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过程。随着股票、债权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随着虚拟资本的盈利水平相对实体资本越来越高,则越来越多的货币投入虚拟资本中,一方面导致虚拟资本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导致实体经济萎缩。当虚拟资本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时,要靠外界不断地提供资金维护其稳定性,形成“泡沫经济”,同时作为虚拟资本基础的实体经济因为利润下降而发展缓慢。这样一旦虚拟资本的价格预期出现下降或者实体资本发展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则泡沫经济将破灭,虚拟财富大幅下滑,经济组织将出现严重的债务问题,金融领域呆账、坏账大幅增加,引起信用紧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2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财大2017研]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与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针对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既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因此,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使国有资产向重点行业集中,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中,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a.多个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股本金为限;b.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负责。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各种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行使,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实现出资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具体做法如下:a.在法律和相关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b.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不仅仅是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关键是要建立严厉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才能既约束政府的行为,也能约束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c.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d.创造条件,逐渐解决融资难的问题;e.建立严密的反欺诈性财产转移的法律体系,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善治理结构。目前在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24论述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西南财经大学2016研]

答:混合所有制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它是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来的。

(1)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合理性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联合、重组和流动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越发达,不同资本间的重组和融合就会越频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以,应该突破传统所有制的界限,实现不同所有制的相互融合和合作。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建立开放式的社会融资机制。过去的相对封闭的融资机制,不能适应市场扩张和企业发展需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没有身份限制,使企业摆脱了投资和积累能力弱的束缚,把分散在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本为我所用,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扩张和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实践证明,由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运营机制呆滞,缺乏活力和效率。而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有利于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效放大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放权让利于国有企业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我国已经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有利于非公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准入政策和自身的局限,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显得不足。通过参股公有制经济,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使民营企业克服自身管理模式的局限,并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2)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趋势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所有制经济。开放型的所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它可以吸纳旧的生产关系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以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产生出新的所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他人劳动这样一种所有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很难与它相适应了。但要进入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公有制,各种条件也还不具备,那样作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就比较宽容地接纳了它。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制会得到如此快的发展的原因,根源在于股份制不失为公有制与私有制兼容的一种好形式。

混合所有制不是简单的公有与私有的融合,而是一种非公非私的独立形式。很难发现个体经济、小农经济或股份制经济是一种公有制与私有制相融而生存的。就是看股份制形式本身,到了近现代已不乏公有制经济参与其中,但这种参与其中的经济只改变的是股份制经济的股本结构,而不改变股份制自身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的特质。到目前为止,混合所有制经济还不能说成是一种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以往相比,这是很大的突破。理论上的突破必然带来中国混合经济的大发展,使公有制实现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从而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我国加入WTO、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就在于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民营经济为主导。这样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才是比较牢固的。

25论述供给侧改革中市场和政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西南财经大学2018研]

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两大基本方面,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1)市场的决定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市场的两项基本作用:有效地配置和再配置资源,实现帕累托改进。今年要继续落实的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都是典型的资源再配置工作,主要要靠市场机制实现。要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实现奖优罚劣和优胜劣汰,目前官员“懒政”和企业家缺乏积极性,根源在于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2)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当前,对于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应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职能,提效能,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发力。政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持续深入简政放权,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发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上发力;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在维护市场秩序上发力;优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上发力。

26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资本家集团是怎样分割剩余价值的?[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

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如果p′代表利润率,C代表预付总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m/C。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是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本质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其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在出售时不再与其价值一致,而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即以生产价格出售。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2)资本家集团分割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每个资本家得到多少利润,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全体资本家对全体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越高。因此,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虽然也有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却是完全一致的。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商业利润的获取是通过价格差额的方法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这部分超额利润,便成为地租。

27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

答: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经济领域和以经济为主的交叉领域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以下重要改革并取得突破:

(1)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深化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动摇,又要深化非公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4)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

(5)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7)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8)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9)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0)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28试分析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区别。[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中央财大2015研]

答:(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作了多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向劳动者分配其个人消费品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的。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因此,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实现和体现。

旧式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劳动仍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分工仍然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劳动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为了从物质利益上鼓励劳动者积极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就要求在个人消费时,以劳动作为分配消费品的尺度,承认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并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产品分配形式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从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

(2)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存在着重大差别: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而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由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企业中联合劳动者的劳动,也只能是局部劳动,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受了,局部劳动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不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长期积压在仓库里,最终报废,就是局部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最终成为无效劳动的表现。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由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被视作社会劳动,“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就可以借用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来衡量。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或强度来衡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

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马克思设想,按劳分配将借助于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必须借助于货币。

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就不再有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所以马克思设想,虽然消费品的按劳分配“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但是,“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这就是说,将不会有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脱节的情况。但是,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符也只能是一种趋势。两者完全相符是罕见的,两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背离则是大量存在的。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全社会按统一的标准实行分配,而现实中,由于各个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都是市场主体,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都有自身独立的利益,因而,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以企业为单位,在各个企业内部按照各自企业内部的状况进行分配。

由于社会主义的现实同马克思的设想相去甚远,所以社会主义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必然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而且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公有制的形式有所不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29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看法。[西南财经大学201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6研]

答:(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己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实施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的意义

从全球背景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新时期,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实施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b.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c.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d.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e.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a.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b.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c.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d.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a.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b.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

c.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a.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

b.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c.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就业。

d.注重完善政府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