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交响曲的“绝唱”

在身体状况十分糟糕且命运多舛的最后十年里,克伦佩勒与“爱乐乐团”及“新爱乐乐团”以资源抢救或“留遗嘱”的态度为EMI或者说是为制作人瓦尔特·莱格留下数量可观且成功率如此之高的“经典曲目”录音,无论站在怎样立场评价,都必须承认这是音乐录音史上的奇迹之一。

人过中年以后,开始再度喜欢听奥托·克伦佩勒的录音。即便他录制的唱片曲目并不如想象那样多,但在EMI唱片公司的目录上先后出现的品种也应达百张以上,这里包括一套半的贝多芬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五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虽不完整,有几首却重复录制;勃拉姆斯包括四首交响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再加上《德意志安魂曲》应当是很充分了;舒曼是四部交响曲加三首序曲;马勒目前能听到《大地之歌》、第二、第四、第七和第九交响曲,第二和第九有两个录音;再就是瓦格纳,两张序曲和管弦乐,一部完整的《飘泊的荷兰人》,据说有《罗恩格林》,却无缘听到。克伦佩勒也指挥海顿、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和弗朗克的著名交响曲,歌剧方面有贝多芬的《菲德里奥》以及莫扎特的《魔笛》、《唐·乔瓦尼》、《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在巴赫领域,克伦佩勒涉及《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组曲》。

在身体状况十分糟糕且命运多舛的最后十年里,克伦佩勒与“爱乐乐团”及“新爱乐乐团”以资源抢救或“留遗嘱”的态度为EMI或者说是为制作人瓦尔特·莱格留下数量可观且成功率如此之高的“经典曲目”录音,无论站在怎样立场评价,都必须承认这是音乐录音史上的奇迹之一。

以“世纪伟大录音”名义再版的莫扎特中晚期交响曲(EMI 3 45815 2 2CD)具有明显个人风格,和克伦佩勒指挥的其他德奥作曲家作品一样,它在现代编制乐队演奏的版本里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克伦佩勒的指挥风格乍一听来暮气沉沉,帘幕深锁,迟缓而稳重的速度就像克伦佩勒那高大而残破的身躯在移动着悲剧人生的脚步。听克伦佩勒的音乐是不可能一下子被它吸引的,但如果有耐心,每听一次都会更进一步加深对这位指挥大师的权威性及深邃性的认识。与前面曾提到的大多数指挥大师相比,克伦佩勒赶上了录音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又有最伟大的制作人为他主持录音事务,还有第一流的“录音乐团”供他驱策。当大洋彼岸的拥有同样录音条件的布鲁诺·瓦尔特于1960年代去世之后,唱片界即形成克伦佩勒、伯姆和卡拉扬三足鼎立的局面。从录音制品的价值方面考量,克伦佩勒毫无疑问当排第一。他一方面保持了老派德奥指挥大师的一贯风格,无愧“音乐守护神”称号,另一方面他本人晚年的艺术境界确实有大改观,大超越,达到一个完美圆融的程度。

在这种状态下,克伦佩勒却放弃了所谓的“美声”,他不仅杜绝了在诠释浪漫主义作品中愈演愈烈的情绪渲染和音响铺张,也有意压抑了浓郁明亮的音色,这使他指挥的贝多芬以降的浪漫主义音乐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哲学的意味,并通过与勃拉姆斯音乐意境的相得益彰而将浪漫主义传统守护至它所应抵达的终点。

但是在莫扎特的音乐上,这种诠释观念则显得有些错位,其结果便是音乐成了“克伦佩勒的莫扎特”,而非“莫扎特的克伦佩勒”。我从未听过如此“灰度”的莫扎特,它遮蔽了“上帝宠儿”的光芒,无忧的飞翔变作艰难的跋涉,每一个脚步都那么坚定稳重,莫扎特成为成熟的有着刚毅果敢精神的知性男人,其理智冷静程度甚至超过贝多芬。然而这种“灰度”是饶有兴味的,我有时亦把此理解为“纯音乐”或“元音乐”,从结构布局到每个音符的精雕细琢,都会有很直接而深切的感知。第二十九、三十五和三十九交响曲是我听到结构最庞大且速度最慢的,它们使我深信在妩媚忧郁的第四十和血气方刚、顶天立地的第四十一之外,莫扎特还有可入交响曲经典之林的伟大作品。即便这些交响曲已经很“非”莫扎特了,但它给莫扎特带来的不是贬低,而是升华,这是现代编制乐队演奏莫扎特交响曲的必由之路,甚至已经具有“彼岸”的意义。

对于已经耳熟能详的第四十和四十一,克伦佩勒对内声部的突出强调及势大力沉的节奏幅度,都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遗憾的是录音诞生四十余年以来,并无来者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说克伦佩勒的莫扎特“世成绝响”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