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的文献录音

也许是时代背景确实在这场演出中打下烙印,我听到的是无比的庄严肃穆,神情也是无比的黯淡惆怅,合唱成为主体,它把整个速度给降了下来,乐队成为附属,以沉重的脚步相伴。

所谓文献录音,一般包含两种含义,即历史演出的记录和年代较早的老录音。我记得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唱片店里见过许多第一种意义的《安魂曲》录音,比如维克多·德·萨巴塔指挥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1939年的演出。在德·萨巴塔的年代,《安魂曲》是少有参考样本的,尽管今天我们知道在他之前已经有弗里茨·布什和布鲁诺·瓦尔特的演出记录下来,但我还是认为德·萨巴塔的演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原生性。他的速度中庸而均衡,基本上回避了作品的戏剧性倾向。录音效果上,合唱的声音比较强,信号饱满充分,但乐队的声音基本被淹没,不过个别管弦乐突出段落还是呈现出很宽广的气息,德·萨巴塔的音乐性从来都令人赞叹。四位歌手是意大利人,歌喉很迷人,特别是男低音伊塔罗·塔约,声音坚实而清秀,一句“神奇号角响彻四方”威严肃穆,表情生动极了。其实我更喜欢男高音费卢奇奥·塔里亚维尼,他的如哭诉般的歌唱好像莫扎特的到场,遗憾的是他的声音也因此而不稳定,许多地方都在颤抖。

就我目前所见,布鲁诺·瓦尔特共有三个版本的录音,最早的是1937年6月29日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实况,这是瓦尔特在战前欧洲最后的演出记录,也是我听到的演出年代最早的莫扎特《安魂曲》录音,很可能还是该曲历史录音中最有价值的。也许是时代背景确实在这场演出中打下烙印,我听到的是无比的庄严肃穆,神情也是无比的黯淡惆怅,合唱成为主体,它把整个速度给降了下来,乐队成为附属,以沉重的脚步相伴。独唱者除安东·德莫塔还比较年轻之外,其他三位无不是那个时代的所谓“殿堂级”人物:女高音伊丽莎白·舒曼,女中音吉尔斯汀·托尔伯格,男低音亚历山大·基普尼斯。

1956年是莫扎特诞生二百周年,瓦尔特有两个传奇录音传世,已经很难判断它们哪个更优秀。3月在纽约卡内基大厅的录音也许声响效果更清晰一些,瓦尔特的指挥更投入,更深情,乐队与合唱部分也更细腻动人,“落泪之日”和“牺牲”轻柔得几近静谧,“主耶稣”的于无声处、由远而近的力度递增处理洋溢着朴素的真情。女高音伊尔姆嘉德·西弗丽德、女中音简妮·托蕾尔和男高音利奥波德·西莫涅都是演唱莫扎特的权威,特别是西弗丽德和西莫涅传达出的是真正的维也纳莫扎特之声,“求主垂怜”和“降福经”中那高贵而单纯的声音描绘的正是莫扎特所看到的天堂场景。

同年7月26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有当世无匹的强大阵容,五十余年前的“莫扎特年”使最伟大的莫扎特艺术家聚集在萨尔茨堡。战后第一次重返萨尔茨堡的瓦尔特对音乐节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有很深的感情,这使得他将这次演出发展成为一种对莫扎特的自由幻想。年近八旬的瓦尔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乐队与合唱队的戏剧性刻画及饱满的精神气概得到充分展现,悲剧性反倒明显降低了。以演唱唐·乔瓦尼名闻当世的切萨雷·谢佩声音无比优美,迪拉-卡萨和德莫塔的声音更是令听者一秒钟都不想错过。激情洋溢的节奏,舒展宽广的旋律,温暖的气氛,瓦尔特老人的款款深情,所有这些都成就了这个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录音”。

早夭的音乐天才圭多·康泰里留下一个1950年9月9日在爱丁堡音乐节的广播录音,从演奏风格和音响效果的感觉上,它像是更早的录音。康泰利之所以能够在生前赢得如此特殊的名声在这次演出中有充分反映,他是懂得莫扎特的,所以他把“落泪之日”前的部分演绎得小心翼翼,惶恐落寞,而将苏斯梅尔完成的部分渲染得欢欣壮丽,顾盼生姿。他塑造的音乐一如既往的干净利索,有紧张度又有朝气,疾徐起伏深具法度,处处洋溢着引人入胜的魅力。从多方因素看,这个版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后来的朱利尼、阿巴多、巴伦波伊姆的演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泰芭尔迪和谢佩当时虽然年轻,却唱出了很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声音和以后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基本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

鲁道夫·肯佩1955年在柏林某教堂指挥演奏的《安魂曲》曾经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搜求目标,这个《安魂曲》乍一听来平淡无奇,但随着音乐的逐渐展开,情绪的凝聚,一股急剧燃烧的热力扑面而来。即使在情感的力量完全爆发的时刻,乐队也没有失去控制,始终保持严谨的结构和有序的节拍,可以说是最从容不迫的风格,风格之下蕴含的却是滚动不息的如潮涌般的向前力量。四位独唱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演唱状态奇佳,每个人都达到了最高水准,伊丽莎白·格吕梅尔的柔情,玛尔嘉·霍夫根的端庄稳定,戈特洛伯·弗里克的从容,还有我所知甚少的男高音赫尔穆特·克莱伯斯纯净高亢的嗓音都是这个录音值得一听再听的理由。

也许老一辈大师都能做到一种绝对的稳定,赫尔曼·舍尔欣1958年6月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队在维也纳音乐厅的录音以一种非常徐缓的速度更加从容地向前推进,全曲共用时六十三分钟,属于最慢的版本之一。舍尔欣的能量在于他把所有时代、所有风格的作品都归统于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结构庞大,音响厚重,细节突出。在“神奇的号角响彻四方”段落,四位歌手同样将速度彻底放慢,呈现出来的特殊效果令人称奇。非常自然饱和的录音为舍尔欣的特性提供了巨大支持,我把它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莫扎特《安魂曲》的“发烧”录音,这个“发烧”的意思就是“保真度”极高,在那个年代也属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