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挂牌上市、资本运作实务及经典案例分析
- 刘鹏等
- 1545字
- 2024-11-03 04:16:09
一、发展轨迹比较[3]
(一)纳斯达克(NASDAQ)的发展轨迹
纳斯达克是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的英文首字母缩写NASDAQ的中文翻译,是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于1971年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设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电子化手段,用于集中显示全美OTC市场部分精选证券价格的报价系统。NASD引进当时的先进技术——电信电报系统。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将在NASD注册的证券交易商连接起来,使得场外股票的报价更加便捷和高效。在此之前,场外股票的报价主要通过报纸和其他传统媒介。
当时的场外市场的参与者有三类机构:批发商(wholesaler)、零售代理商(retailer)和综合服务商(integrated firms)。批发商就相当于后来成长起来的做市商,提供持续的报价和买卖服务;零售代理商是站在公众投资者和批发商之间的代理,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股票经纪;综合服务商是两种服务都提供。提供报价服务的在当时除了全美证券商协会,还有全国报价局(National Quotation Bureau),后者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美国场外交易集团(“粉单市场”)的前身。两者的分工是前者提供零售方面的报价,后者提供批发报价。NASD服务的对象为一些符合一定“挂牌”标准而且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纳斯达克又是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电子交易并面向全球的股市,它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万多个计算机销售终端。但必须在SEC注册,而且后来还明确规定全美的经纪自营商要开展业务必须在NASD注册,因此NASD明显带有半官方色彩,而且属于全国性的组织,但规模只相当于纽约股票市场很小的一部分。当时只有报价功能,没有交易功能。
20世纪80年代PC革命中,通过纳斯达克成就了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例如微软、苹果、英特尔,甲骨文等后来的大型跨国集团。随着PC机在美国的普及,纳斯达克抓住时机,开发出了桌面系统,使得个人或机构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到股票的最新报价信息。1982年,NASDAQ开发出了全国市场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具备交易功能的场外交易系统。1984年年底,纳斯达克又推出小额订单交易执行系统,所有的做市商都被接入到这个系统中,买单和卖单通过这个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被路由到相应的做市商,通过这个系统和投资者点击成交。纳斯达克从一个单纯的报价系统演变成为一个交易系统。1989年推出ACT系统(automatic confirmation transaction)。纳斯达克没有因循纽交所的“专家制度”推出基于做市商的报价驱动制度。
20世纪90年代伴随互联网络的崛起,纳斯达克又成就了亚马逊、eBay和雅虎等网络巨头。1990年,纳斯达克与OTC分离开来,成为具备IPO功能的交易场所。至1994年,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股票数已经超过纽约股票市场。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纳斯达克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现有上市公司总计5400多家,超过了200多年历史的纽交所,它从一个粗糙的报价板块演变成一个主流的上市板块,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和温床。
(二)新三板的成长路径
新三板的前身是2006年设立的中关村科技园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也就是俗称的“旧三板”。“旧三板”系统在设立之初,主要服务于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的股票转让(发行融资功能非常有限)与各级地方的场外股权(股票)交易场所并行发展。当时规模和交易非常不活跃。试点初期颁布了一套新三板法规和配套文件(包括3个法规和7个配套文件)。
2009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对法规和配套规则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并于6月12日颁布了新的法规和配套文件(包括3个法规和8个配套文件)。上述11个文件加上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布的与新三板业务有关的重要通知构成了现行新三板市场的基本法律制度。
2013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正式揭牌运营。受益于股转系统公司的成立及国务院、证监会的政策支持,挂牌业务范围推广到全国。
2014年8月,新三板做市商业务正式上线,开启了新三板发展的新时代。挂牌企业数量开始大幅增加。
随着2015年融资功能的发展,新三板成为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一层。2015年年中开始新三板已超过A股上市公司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