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干部考核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称其为“审查”;新中国成立之后称其为“考察”和“鉴定”(有时也叫“考核”),直到1983年才统一口径为“考核”。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政治思想表现为重点的考察(1949—1956年)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党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执政党。由此,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特别是领导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干部极为紧缺,中国共产党面对巨大变化和新形势的要求,首先确立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并迅速壮大了干部队伍,确立了针对领导干部进行考察鉴定的制度。1949年11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了《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该规定立足于中国共产党身份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指出现阶段对干部鉴定的主要目的,已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防止和清除奸细转变为促进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干部工作的改进;现阶段干部鉴定是对干部在一定工作或学习期内各方面表现的检查和总结。罗国亮,赵铮.新中国60年来干部考核制度的历史演变[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5).这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干部鉴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二)以“又红又专”为标准的考察(1956—1966年)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党内有些干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干部因为缺乏民主革命的熏陶,甚至没有经过审查和教育,对政治工作不了解,无法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第二种是干部因为提拔过快,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造成了工作能力的欠缺,特别是领导能力、业务能力的欠缺。针对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新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党内会议上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又红又专”的标准,即政治和业务的统一。“红”强调政治立场、政治觉悟;“专”则侧重工作能力与技术。1964年,中组部提出要从政治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对科技干部进行考核,对高、中级干部还要考察了解他们培养新生力量的状况,要求严格按照“又红又专”的标准对科技领导干部进行使用和淘汰。由此,“又红又专”标准在全国叫响,对这一时期干部选拔和考核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干部考察与鉴定的停滞(1966—1976年)

革命运动后期“左”倾错误的蔓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十年的严重内乱,给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来说。“文革”时期,革命委员会代替各级党组织成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力机构行使职权,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以后,许多地方和部门的权力都落到造反派手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已经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考核使用干部时已经毫无标准和内容可言,一方面造成大批无能的造反派骨干进入各级各类领导部门,另一方面真正政治可靠、工作能力强的领导干部被驱逐,而且受到迫害,使得党和国家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滞不前。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总体上还不成体系,包括考核内容、方法、周期等规定都不尽完善。所有的考核方法都是定性的,几乎全靠上级的主观判断,无法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客观。但党在这一时期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德才兼备、重在表现的考核评价内容,“又红又专”及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鉴定审查标准等,都对现阶段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评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