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学校在中国: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
- 鲁育宗
- 5563字
- 2020-08-29 21:43:49
二、教育国际化与大国人才战略的关系
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从而对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做出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综观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一方面仍然在大力引进世界各国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将其作为人才战略的根本,以解决激烈国际竞争中的人才资源的“源头”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各国所急需的呢?
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王通讯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各国所急需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1)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2)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4)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运作能力与管理水平;(5)熟悉中外多种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6)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以及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
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则认为,国际化人才应有以下特征:(1)具有国际化意识,包括国际视野、对WTO规则等世界贸易规则的了解;(2)具有国际化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有一种国际化的衡量标准;(3)具有国际化工作经验,包括丰富的国外从业经验。
跨国学习、交流、工作并且积累跨文化交流协作的经验是人才具备“国际化衡量标准”能力的必要前提,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能将人才战略的实施完全寄希望于人才本身的自我升级或者是企业培养,教育仍然是人才战略的根本。在全球化浪潮中,结合本国国情,培养国际适用的人才,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取资源、求得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美国的人才战略
与欧洲相比,美国作为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人才战略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发展初期:“人”即“才”
在发展初期,美国移民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其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客观事实,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与社会对“人才”与“人力”的界定并没有那么清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美国农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1785年制定的美国《土地条例》(Lamd Ordinance of 1785)确定了国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则。根据该法令,公有土地分块拍卖出售,每块土地最小640英亩(约合259公顷),每英亩地价只需1美元;至1862年,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从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费用,就有权取得160英亩(约合65公顷)或以下的土地,而耕种5年之后,土地就能归个人所有。现在来看,虽然美国的西进运动以及同时期推出的各项法案成了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噩梦,也使美国的发展史至今都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沾满鲜血”以及“伴随杀戮与种族灭绝”的历史,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激励性政策与法案从广义上来看,正是一种鼓励移民、惠及移民的人才战略,使美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2.二战期间:“曼哈顿工程”
然而,与许多国家,尤其是受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较小的亚、非国家相比,包括与同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中断了的中国相比,美国在实现农业立国之后,迅速调整了其人才战略,这也成为美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
提到美国崛起,就不得不提到二战期间对美国影响深远的“曼哈顿工程”。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以重大军方项目为依托,从全国各地抽调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以及相关服务人员,以国家任务的方式,将人才、资源进行集中和再分配,展开关键科技攻关。在这一时期,大量原来被局限在某一个领域的工人、科研人员,由美国联邦政府以行政手段集结起来并参与了跨行业、跨文化的协作,大批学校在这个时期建立,大量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工通过接受教育、参与国家项目进入各大工程领域,完成了人才层次的升级。除了在国内大规模培养人才之外,“曼哈顿工程”还实施了一项对美国非常重要、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人才政策,即不拘一格引入、使用国际人才。譬如:
正是在这种“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国际化人才战略下,饱受战争荼毒与对各国政府失望的各界精英纷纷前往美国,而美国本土的农工与普通科研人员也在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环境与项目协作中得到了迅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为了保障军队官兵退伍后的权利而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该法案认为经过了战争和行伍再回炉的学生,成熟好学,有的成为优秀学者和工程师,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根据该法案,美国的退伍老兵们有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的确被重新培养成为美国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其中不乏著名的学者与科学家。据统计,在二战结束后的“7年里,大约有800万老兵享受了教育的益处”[2]。
3.20世纪50年代后:不断修订移民法案,开启美国的国际化人才竞争时代
如果说西进运动时期的一系列鼓励性移民法案让美国享受了劳工大规模迁入与劳动的红利,那么,二战时期的人才战略则让美国真正尝到了吸引国际人才的甜头。对美国联邦政府和社会而言,这是其人才战略从“量”向“质”升级的根本性变化。
正因为如此,美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与人才引进,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来执行。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开始多次修改移民法案:1965年制定的新移民法案规定,美国每年将专门给任何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1990年,布什总统又签署新的移民法案,大大提升美国的合法移民比例,这为美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打开了政策上的空间;2001年,美国出台《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计划在3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员。这虽然为美国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造成了部分国家与地区的人才流失,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
4.21世纪:教育国际化成为美国国际人才竞争的有效手段
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正在通过更加高质有效的方式来吸引、培养、留住移民,譬如教育的国际化。
首先,美国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优势,全球领先,具有明显优势。从人才和科技发展层面看,美国拥有近百万研究开发人员,居世界首位;美国的研究和开发总投资约占GDP的3%,居世界首位。从科技成果层面看,美国的高科技成果总量占世界的37%,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首位;美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拥有的博士学位授予机构最多,也是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美国还拥有世界最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政策层面看,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就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譬如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等报告,极力呼吁为未来发展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另外,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国际留学生这一美国新移民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来看美国的人才战略如何在教育领域进行落实。据美国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s information system,SEVIS,是美国政府了解在美国学习的非美籍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信息库)提供的数据,2015年总共有120万持F签证(学生学术、学历签证,用于发放给赴美进行学术学习的留学生)或者M签证(用于发放给非学术或职业学习的留学生)的学生在美国学习,换言之,2015年以来在美国读书的外国学生有120万;而J-1签证(访问学者)的人数为20万。这其中,“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K-12)的国外留学生有42%来自中国,11%来自韩国。可以说,中国和韩国的留学生不仅仅在留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在基础教育中也是如此。”[3]“在国家数据统计层面,77%持F签证或M签证的学生来自亚洲,尤其是以中国(35万以上)、印度(18万左右)和韩国(8万左右)为代表。其余8%来自欧洲,6%来自北美,4%来自南美,4%来次非洲,另外的1%来自澳洲和太平洋岛国。”[4]
留学生的大量涌入,不仅为美国储备了大量的国际人才,也为美国带来了大量收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收入被继续投入美国的教育建设中,帮助美国的教育产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在持续提升美国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美国对留学人群的吸引力。
(二)其他国家的人才战略
既然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人才竞争是国力竞争的根本,那么,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又是如何研究、制定与落实自己的人才战略的呢?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日本的人才战略。
2002—2003年,日本的总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团体联合会对日本公共科技系统与企业科研系统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深度调查,目的是研究日本在国际人才竞争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这次调研对日本的学界与科技领域、企业影响深远,从调研结果来看,得出了日本的高素质人才在量与质上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的结论。“质”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从学历来看,人才基础素质不够。“日本科技专业人员中博士学位获得者为68%,而美国同类人员中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则为86%。”[5](2)人才创新性不足。大量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研发产品时以效仿与超越欧美同类型产品为目标,原创性缺失。(3)人才开放性不足。日本社会对外国学者、人才进入日本科研体系一直持消极排斥的心理,与此同时,在日本的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中长期供职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占比也很低,这使日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国际化程度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政府于2003年10月组织21名来自教育、科技、财经等领域的知名专家设立日本最高等级的科学技术人才专门调查会,历时4年,日本于20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科学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意见》。该意见将教育对日本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至高等研究生教育的各阶段具体操作方案,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与资本各界。在该意见中,尤其强调了日本各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问题,提出了引进一流国际人才在各级学校中担任教职、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比例、以奖学金等各种形式吸引与鼓励外国留学生赴日留学以及国家派遣日本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一系列解决办法。
而除美国、日本之外,德国政府在如信息技术等重要领域对非欧盟国家相关人才实行特别绿卡制度;英国政府在脱欧之前,鼓励青年人才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法国政府在2001年实施第一个公共科研就业十年规划,向全球招聘重点学科领域领军人物并提供入籍便利;韩国政府在2001年颁布《人力资源、知识、新起飞: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鼓励引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可见,在当今全球竞争格局下,各国都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教育,尤其是教育的对外开放,在各国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我国的人才战略
对中国而言,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人口红利效应已经不再明显。再加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其人口红利,使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加工业逐步向这些地区转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的产业结构向中国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传统的以职业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再加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落实,以“高铁经济”为引领的技术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交流,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外人才的频繁交流,更对人才提出了如国际交流与协作、国际化管理与贸易、了解国际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发展趋势等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才,中国的人才战略与教育方针也在不断调整与转型。
事实上,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就已经强调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6]等政策要求更是明确将中国的人才战略调整为“引进来”与“送出去”并举的方式,“国际教育培训资源”则是实现国际化人才本土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继续明确了“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7]的办学思路。
可以说,无论是“引进来”还是“送出去”,都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与手段,而提供优质教育才是人才战略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办法。我国鼓励教育的对外开放,强调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与资源、培育本土化的国际教育产业、培养中国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做出的积极战略调整。从长远来看,这既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作为当前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教育与中国人才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增强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解与包容、推动各国和平协同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1]蓝志勇,刘洋.美国人才战略的回顾及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
[2]http://fcis.oise.utoronto.ca/~daniel_schugurensky/assignment1/1944gibill.html.
[3]https://www.ice.gov/sevis.
[4]http://www.eduwo.com/headlines/75785.html.
[5]武勤,朱光明.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8(1).
[6]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2015-05-13.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