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功就是干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说:“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一个人只顾着埋头苦干而不会思考,是永远不会走向成功的。

相比外向者喜欢说话的特点,内向者更喜欢思考。他们乐于向纵深挖掘,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在做一件事之前,他们会事先进行一次深刻的“头脑风暴”,直到把问题想透彻之后再做出明智的决定。因为这个习惯,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很害羞,但这意味着一旦他们开口,他们的言语会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时会更有力度。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小热爱思考。7岁的时候,他最喜欢看的书籍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据说,在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重的大书时,他常常陷入沉思:“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更重了吗!要是能造出一个香烟盒般大小的魔盒来,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被他用一块小小的芯片实现了。

上小学六年级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躲在地下室里终日埋头苦思。母亲叫他吃饭,他总是不予理睬。有一天,母亲实在气坏了,冲着室内的扬声器大喊起来:“比尔,你究竟是在干什么呀!你在思考?”盖茨的回答让母亲吃惊不已:“是的,妈妈!妈妈,你试过思考吗?”

上八年级时,他迷上了一种笨重的、速度很慢的电脑终端机。那是计算机刚起步的年代,上机编程太昂贵了,但聪明好学的盖茨总在不断寻找甚至创造机会去上机编程序。他经常与伙伴们一起乘车到湖滨中学附近一家新办的计算机中心公司编写程序。在家里,他常常为了一个问题的困扰,费尽心思地苦苦思索。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电传纸和计算机纸。

进入哈佛大学之后,他仍然保持着思考的习惯。据说有一次,因为太投入,他在睡梦中还在写程序:“一个句号,一个句号,一个句号,一个句号……”直到他事业有成之日,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思考与工作。他自认为是思考狂。“思考使我开心,忙碌使我精神百倍。”他说道。

爱思考的人,耐得住寂寞,懂得为自己不断地“充电”。他们没事喜欢思考,一天天领悟,当思考成为习惯,那么,人生的机遇与成就就会不期而来。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能干活的人,而最缺少的就是会思考的人。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很多人终日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只会盲目地行动而不会思考。而有的人,看似无所事事,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所以成功拥抱了他们。

和比尔·盖茨一样,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年轻时,他曾在一家石油公司里谋到一份工作,任务是检查石油罐盖焊接好没有。这是全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干。

刚开始,洛克菲勒也觉得这份工作十分枯燥。但是,慢慢地,他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焊接的全过程。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总共用了39滴焊接剂。“为什么一定要用39滴焊接剂呢?少用一滴行不行?”他在心中自问道。

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干过这份工作,可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洛克菲勒带着这个疑问,进行了仔细的测算。结果发现,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只需38滴焊接剂即可。

后来,他发现,使用旧的焊接机,根本无法实现每罐减少一滴焊接剂的目标。于是他决定另起炉灶,研制新的焊接机。不久,“38”滴型焊接机诞生了。这种新型焊接机,一年下来,竟为公司节省开支5亿美元。

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成功令人向往,但他的起步也是极其普通的。面对枯燥无味的石油罐盖,他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进而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成功是干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会有凡高的《向日葵》、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内向者是想做碌碌无为者,还是有成就的人,关键就要看你懂不懂得思考、习惯思考,并且能在思考中求新思路。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所有的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但它更青睐善于思考的人。

其实,内向者更有优势去思考,因为平时喜欢一个人独守,这恰恰给自己提供了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忙碌不代表收获,不要让低头做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思考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内向者要切记一个“浮”字,也要记住一个“创”字。浮躁是思考过程的大敌,而创新则是思考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