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

定慧寺在海淀区阜成路西端路南,罗道庄村北。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初名善法寺,后改云惠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赐名定慧寺,是明清两代京西名刹。

定慧寺后面

寺院为明正统二年(1437)太监申用“积资捐地,启立寿藏义会”,并与善士高宜等人募化3000余金,置地180余亩创建寺庙,初名善法寺。正殿供奉伽蓝像及侍从,僧舍门屏霭然辉映。殿后垒土为山,松柏环绕,果园蔬圃俱全,住持叫净久。在明清两代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修缮,如正德二年(1507),太监马会、福广等各捐俸金,修饰增盖较前雄伟,将寺改为云惠寺。明正德四年(1509)御用太监张永见寺“古刹一区,年久败坏,自出俸资,鼎新修造”,在寺旁续买地十顷。又让定慧寺的住持诚印升授僧司左觉义佥书管事,仍兼本寺住持,有行童50名。明万历十九年(1591)六月重修,至二十三年(1595)六月落成。清康熙及乾隆两代又修葺。康熙年间,御前内侍太监魏珠发忠爱之诚,大启土木,经始康熙四十一年(1702)竣工,于同年四月,赐名定慧。寺门额及天王殿和后殿额联均为圣祖玄烨所书。后殿内悬匾额曰:“慈云广覆”,檐前联曰:觉路弘开,慈航普度三千界;法轮广照,佛日长辉亿万年。乾隆年间,对定慧寺又进行重修。1923年7月逊清皇室遣散太监,定慧寺是安置太监暂住的地方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定慧寺曾是解放军某高炮团的指挥所,继而北京空军466护校驻此。“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空军院校接待站和空军歌舞团所在地。1978年在这里筹建了空军干休所。1983年空军后勤部集资15万元修复了这座古寺。1984年5月在大殿后出土明代铜质布袋僧两尊,造型优美,铸造工艺精湛,为明代佛像的珍品。同年在四季青乡南辛庄村发现一块“定慧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洪修和尚碑”。

“慈云广覆”匾额及牌楼

大殿及碑

定慧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式布局,整个建筑“法所宜有者,无不具备”。目前中轴线上遗存山门殿,三间;天王殿,三间并设青石券门三个;钟鼓楼;前殿,三间,前为青竹后为古柏;后殿前设月台,紫藤靠台,铁干苍坚,古色斑驳,东西各有耳房三间;石碑左右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之东跨院存殿房三间。前后殿,共计近40间殿房。大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后出抱厦,甚为雄伟,保留了明代的建筑形式。后殿脊上有纤细繁密的砖雕,南向为二龙戏珠,北向为凤凰牡丹,煞是壮观。山墙上博风为蟠龙砖雕,造型精美。1983年修葺时,在顶棚苇箔夹层中,发现圣祖玄烨亲笔题写的“慈云广覆”匾额,完好如初。

寺门额、天王殿和后殿额联均为圣祖玄烨所书。寺内原藏文物甚多,如:铜胎漆金三世佛像、铁钟鼓、香炉等,今已无存。现存有明代碑三座,明正德年间立的两座,万历年间立的一座;清代碑二座,康熙、乾隆年间各一座。碑刻制精良,为上乘书法;从内容上说“削平逆、潜消内变”,指的是张永剪除刘瑾这个宦祸,资料更为珍贵。

院内现存数株参天古柏,老藤虬枝,亦呈寺院的历史沧桑。

原寺后有小山,因修路推平,今已无存。

1981年11月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空军干休所,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