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庙
-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 1600字
- 2024-11-02 08:26:15
普惠寺(石经幢)
普惠寺位于玉渊潭西南普惠南里小区,现仅存遗址。
普会寺院古为玉河乡池水村管辖。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府址在广安门之南一带,统治者西北出游,经常驻足这里。据史书记载,在池水村辽建驻跸寺,金建观音寺,明建静义庵、普济寺、三官庙、广济庵等。玉渊潭之西金口故道(今永定河引水渠)南岸的普会寺,《宸垣识略》称:“辽之驻跸寺也”,可见历史久远。
普会寺的建制规模,碑文有较为详细记述:进山门后是三楹天王殿,再后是三楹主殿即大雄宝殿,重檐斗角,朱门石槛,佛像金碧霞彩,丹青曜日,伽蓝殿、祖师殿各三楹,后院有禅房六楹,方丈住室五楹,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多楹僧舍及门房等,独有看家楼一座是少见的建筑,可能在后院角落,是保卫寺院用的。寺院石围墙一百多丈,折合今三百多米。寺院具体坐落位置及朝向等,因未做考古挖掘,根据史料和地面遗迹分析判断:明碑和石幢在大殿前左前方,辽幢在大殿后,幢后是白果树,小佛像在右配殿,寺院坐西朝东,门向东开,符合辽代习俗。虽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并未做大变动。
普会寺遗址
明宣德年间御用太监蔡秀恭等捐资重修,改称普会寺,为该寺极盛时期,有山门、天王、大雄、伽蓝、祖师各殿,以及禅房、方丈院落。明末兵祸导致香火稀少,清代未能复兴,到清末已无僧人在此。进入民国后,陆续有民居迁入,日伪时期错称“普惠寺”讹传至今。
普会寺经幢
在小区中心绿地竖立有《古刹普会寺遗址碑记》,碑文的撰写者王同桢先生在《揭秘老北京——我为古刹普会寺撰写碑文》中记述:
1987年我被派到海淀区普惠寺开发一个老旧小区,在拆迁过程中,发现这个村子来历不浅,经过认真细致的寻找,发现了大量文物古迹,最后在小区中心绿地上矗立这座《古刹普会寺蹟址碑记》,我撰写了碑文,请北影一级美术师张先得先生设计图形,又请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韩锐先生书写,由北京市房管局雕塑艺术厂雕刻定型。
《古刹普会寺蹟址碑记》
京都三千余年,城垣屡迁,辽金大内在今广安门之南。城西北有玉河乡池水村,水丰林密,景色绝佳,辽僧于此建寺。辽以东为尊,故此寺东向,松下有幢,镌《沙门奉航塔记》,辽帝常出巡驻跸于此,故此寺称驻跸寺。金代开金口河,修钓鱼台,遂为风景胜地。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入燕,己酉(一二四九年)断事官元奴又于殿前立石幢,刻陀罗尼经,朝贵名士常会此。
辽至明五百年间,燕京烽烟迭起,山河几易,然此寺香火旺盛,明代已更名普会寺,嘉靖三十六年,御用监太监蔡秀恭、住持法玉等捐资重修,碑文称此地泉源经带,山脉环峙,土膏丰腴,川原平廓,草木茂密,苍翠交阴,殿宇重檐斗角,朱门石栏,法像金碧霞彩,丹青耀日。山门、天王、大雄、伽蓝、祖师各殿齐备,禅房、方丈院俱全,寺石围墙百丈余,为该寺极盛时期。明末兵连祸结,香火稀少,至清代,日渐荒圮,清末已无僧人。
辛亥后始有民户迁入耕作,日伪时错为普惠寺,讹传至今。解放后村落渐大,房舍连延,古寺空留其名,旧日风貌不可寻矣。
一九八六年,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开发普会旧址,历经五载,建成住宅楼六万余平方米,民士居住条件豁然改观,施工出土石刻数件,金末元初石刻经幢附立于此,明《古刹普会寺重修记》碑移存五塔寺。
普会古刹逾千载,寺亡名存,仅留石刻及银杏树两株耳,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北京市旅游建设开发公司和北京市旅游建筑公司诸热心保护文物古迹之士,公议建碑,以昭告后人。
公元一九九四年九月三十日立
经幢为辽代所立。《日下旧闻考》和《京畿金石考》均记有“辽驻跸寺沙门奉航幢记”的内容,又据《宸垣识略》记载:“殿前石幢一,书大佛尊胜陀罗尼经,后题大朝岁次己酉”,“殿后一辽时松及松下石幢,镌沙门奉航塔。”奉航和尚俗姓李,涿州新城县渠村人士,辽乾统八年(1108)迁化于这个驻跸寺,弟子善坚将其葬于祖师坟侧,并刻石幢以永其纪念。有文字可考的记载已九百多年,如果此寺为辽初所建,至今已逾千年。至于辽代以前是否已建寺,未见文字记载。
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