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915字
- 2020-08-28 17:54:53
李袋果病
李袋果病又称囊果病,是李树上的另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许多李树产区均有发生,以沿湖、沿海及山地果园发生较多。
【症状诊断】李袋果病主要为害幼果,也可侵害叶片和枝梢。幼果受害,果实畸形,变狭长袋状,略弯曲,淡黄绿色至红色,果面平滑(彩图5-461、彩图5-462);后期,病果表面逐渐产生出白色霜粉状物(彩图5-463)。病果最后变灰色至黑褐色,脱落。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的皱形核。叶片受害,展叶后不久即变黄绿色或红色,肥厚,皱缩不平,似桃缩叶病状(彩图5-464)。枝梢受害,病部肿胀,组织松软,呈灰色,秋后枯死,且翌年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仍可发病。叶片及病梢表面5~6月份也可产生白色霜粉状物。
彩图5-461 李袋果病初期病果
彩图5-462 李袋果病的畸形病果
彩图5-463 后期,病果表面产生白色粉霜
彩图5-464 李袋果病为害叶片状
【病原】李外囊菌[Taphrina pruni(Fuckel)Tul.],属于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组织表面的白色粉霜为病菌的子囊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孢子和厚壁芽孢子在芽鳞上及病组织上越冬。第二年李树萌芽时,病菌孢子开始萌发、侵染。5~6月份为发病盛期。早春低温多雨,萌芽期拉长,病害发生较重。地势低洼、江河沿岸、低洼湖畔果园发病较多。
【防控技术】李袋果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5所示。
图5-15 李袋果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铲除越冬病菌 芽萌动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深埋或销毁。落花后,在病害发生初期(未产生白色粉霜之前)及时将病果、病叶及病梢剪除,集中深埋。往年袋果病经常发生的李园,在萌芽期(花芽露红前)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杀灭树上残余越冬病菌,有效药剂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1∶1∶100倍波尔多液等。
2.生长期适当喷药防控 往年袋果病发生较重果园,在花芽露红后至开花前及落花后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常用有效药剂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