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1169字
- 2020-08-28 17:54:53
李红点病
李红点病是李树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各李树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常引起李树早期落叶,导致树势衰弱,并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诊断】李红点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叶柄和果实(彩图5-449)。
彩图5-449 果实、叶片同时受害状
叶片受害,叶面上先产生橙黄色稍隆起圆形小点,继而病斑扩大,病部叶肉增厚,病斑正面开始凹陷,形成边缘清晰的橙黄色圆形病斑(彩图5-450);稍后,表面逐渐产生出橘红色小点(彩图5-451)。随病斑发展,病部叶肉增厚明显,正面显著凹陷(彩图5-452),背面形成突起(彩图5-453),病斑颜色呈橘红色,小粒点变深红色、甚至红黑色,并逐渐产生出黑色小点(彩图5-454~彩图5-456)。病斑多时,病叶卷曲(彩图5-457);严重时,叶片变黄,甚至早期脱落。叶柄受害,病斑发展与叶片相似,病部肿胀(彩图5-458)。
彩图5-450 叶片正面的初期病斑
彩图5-451 病斑正面逐渐散生出橘红色小点
彩图5-452 叶片正面病斑凹陷
彩图5-453 叶片背面病斑隆起
彩图5-454 后期,病斑正面小点逐渐变黑色
彩图5-455 叶片正面的后期病斑
彩图5-456 叶片背面的后期病斑
彩图5-457 严重时,许多叶片受害
彩图5-458 红点病在叶柄上的病斑
果实受害,形成橘红色凹陷病斑(彩图5-459),表面亦可散生许多深红色至红黑色小点。有时病斑表面发生开裂(彩图5-460),严重时果实畸形。
彩图5-459 幼果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5-460 果实受害,有时病斑处容易开裂
【病原】红疔座霉[Polystigma rubrum(Pers.)DC.],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是其有性阶段的子囊壳,红色小粒点为其性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第二年开花末期,越冬病菌开始产生并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风雨及气流传播,进行侵染为害。展叶后至秋季叶片及果实均可受害,均为初侵染,没有再侵染为害。多雨潮湿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管理粗放果园、山坡地果园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李红点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4所示。
图5-14 李红点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落叶后至发芽前,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除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不能彻底清扫落叶的山坡地果园,可在萌芽前全园连同地面普遍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杀灭落叶上的残余病菌。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等。
2.生长期喷药防控 往年红点病发生较重果园,从落花后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喷2~4次。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