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疔病

杏疔病又称红肿病、叶枯病,在我国许多杏树产区均有发生,以北方产区发生为害较重,特别在山区果园最为常见。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很大损失。

【症状诊断】杏疔病主要为害新梢和叶片。新梢受害,整个新梢的枝、叶全部发病。病梢生长缓慢,节间短粗,其上叶片呈簇生状(彩图5-465)。病叶革质、变硬、显著增厚(彩图5-466),表皮黄绿色至橘黄色(彩图5-467、彩图5-468),两面均能散生出许多橘红色至黄褐色小粒点(彩图5-469、彩图5-470),潮湿时小点上逐渐溢出淡黄色黏液。后期,病叶逐渐干枯变褐,质脆易碎,并逐渐产生出黑色小粒点。严重时,树上许多新梢受害,影响树冠生长(彩图5-471)。病梢上叶片后期变黑褐色干枯(彩图5-472),挂在枝上过冬,不易脱落(彩图5-473)。

彩图5-465 整个新梢全部发病,叶片呈簇生状

彩图5-466 病叶革质、脆硬,显著增厚

彩图5-467 病叶簇多呈黄绿色

彩图5-468 有时病叶簇呈橘黄色

彩图5-469 病叶正面散生许多橘红色小点

彩图5-470 病叶背面散生许多橘红色小点

彩图5-471 树上许多新梢受害

彩图5-472 后期,病梢逐渐变褐枯死

彩图5-473 枯死的病梢簇生叶片冬季不落

病原】畸形疔座霉(Polystigma deformans Syd.),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病斑两面的橘红色至黄褐色小粒点为病菌的性子器,淡黄色黏液为性孢子黏液,后期的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子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挂在树上的病叶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病叶上的子囊壳中散出许多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直接侵染幼芽为害。病菌随新梢及叶片生长,在幼嫩组织内蔓延,4~5月间导致新梢发病,当新梢长16毫米左右时即表现明显症状。该病没有再侵染。病梢上的病叶多从10月份开始变黑褐色,并逐渐产生子囊壳越冬。

【防控技术】杏疔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6所示。

图5-16 杏疔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清除园内病菌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剪除病梢、病叶,并清除地面的枯枝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生长季节出现病梢时,及时剪除新形成的病梢、病叶,集中深埋。如此连续2~3年彻底清除病梢,即可基本控制住该病的发生为害。

2.适当喷药防控 不能彻底清除病梢或往年病害发生严重的果园,从杏树展叶期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连喷1~2次。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