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特征及成因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验看,无论是微观上的竞争策略需要,还是宏观上的周期波动使然,产能利用率都不可能达到100%。不同行业由于经济技术特点差异,产业利用率也有所不同,适度的、符合行业特点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常态。此外,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主要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都经历过大幅下降,例如美国钢铁工业产能利用率就从高峰期的80%以上,下跌到60%左右,这一变化幅度显然超出了正常的经济周期波动,更多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的产能过剩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过去30多年来,产能过剩始终与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如影随形,涉及行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频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不是企业竞争策略、宏观周期波动以及正常的产业结构转型所能解释的,必须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这一大背景出发,寻求内在的体制机制成因。仅从时间跨度上看,产能过剩矛盾变得逐渐突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但从整体经济波动幅度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则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不一致,需要我们跳出需求周期,从发展阶段、供给侧变化等更为宽泛的视角寻求答案。

从发展阶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本世纪前1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尽管钢铁等重化工业产能高速增长,但过剩问题并不突出。以钢铁产业为例,1998—2006年这一时期,尽管粗钢产能产量增长最快,增速都在15%以上,最高可达27%以上,但多数年份表观消费量仍高于产量,产能利用率一般在80%以上,被业界称为“黄金十年”。之所以如此,除周期性政策调控因素影响外,主要得益于出口大幅增长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这两方面因素显然都与发展阶段特征有关。同样,2009年以来,尽管钢铁产量增速逐渐下降,但除了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的2009—2011年外,2012年以来,钢铁产能利用率迅速下滑到70%,2015年下滑到66%。甚至在经历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的大规模去产能之后,产能利用率也只回升到76%左右的水平。以上两个阶段的对比,背后可能反映了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变化。事实上,尽管GDP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逐渐放缓到一位数,但仍有6.5%以上的速度,名义GDP总量10年来更是扩大了近3倍,但钢材表观消费量从1995年的1亿吨持续增长到2014年的7亿吨后,近年来已开始出现绝对下降,单位GDP增长的吨钢消耗更是已持续下降多年。这一变化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是一致的,也说明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能是再也回不去的绝对过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再往前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尽管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变迁可能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但不可否认多年来居高不下,至今仍高达50%左右的投资率,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事实上,中国的投资率之高,不仅较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且较之印度等新兴经济体30%左右的水平,也高出很多。持续的高投资在带来高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产能供给的持续性大幅增长。只要观察一下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已是全球表观消费量的数倍,就明白问题的答案,显然已不是周期性需求波动乃至发展阶段变化所能解释的。

进一步探讨投资持续高增长背后的动因,需要观察投资增长与投资回报率变动的关系。通过增量资本产出比计算的投资产出弹性,由2000年的4.03下降到2005年的3.05、2013年的2.08、2016年的1.68。尤其从2008年至今,虽出现了一定反弹,但资本回报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同时投资回报率却显著下降,表明本应对产能供给形成约束的投资回报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进一步探讨投资回报约束机制为何失效?就不能不联系到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诸如GDP挂帅的考核体系,地方政府的增长锦标赛,市场主体的预算软约束,刚性兑付的金融市场,不尽合理的工业地价、能源价格、税收激励,过于宽松的环境约束等,都可能使得本该发挥作用的市场约束变得软弱无力。于是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在不尽合理的价格和激励机制下,经历过一个短期繁荣后,最终似乎都难逃过剩的宿命。

在讨论中国式产能过剩时,另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产业政策。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凡产能过剩行业,往往也是产业政策聚焦的领域,从钢铁、煤炭、电解铝等传统产业到光伏、电动车等新兴产业,莫不如此。尽管产业政策的是非功过并无定论,是否继续保留也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实施方式需要转型。理论上,如同计划经济一样,由政府事先确定优先发展重点,并给予各种资源倾斜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往往难以摆脱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制约,一来政府确定的优先重点可能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容易将周期性短缺当作趋势性变化,将经济增长较快时出现的一些供给瓶颈,当成常态化、趋势性的短板来补,结果产能过剩行业越来越多,短板也补成长板。比如钢铁、煤炭、电力产能的大幅扩张,就始于对2004年经济过热时煤电油运暂时性紧张造成的误判。钢铁细分行业中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板材,原先就是最大的短板。但事实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就可能导致对视听设备以及相应板材需求的大大下降,这可能是板材生产至今仍处于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二来即使优先发展产业的确定侥幸正确,政府确定并大力倾斜的具体企业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行业龙头,整个行业结构也往往不尽合理。以上两点叠加起来,就容易出现产业政策越是关照的行业,越容易过剩,行业整体竞争力反而弱于市场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强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