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于暑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

看到这几句话,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中暑。刚才说受寒,大家应该见过,或者亲身体验过,这是比较容易见的情况。中暑也很普遍。比如说在夏天受了暑气后,人体内实际上是冷的,这就是“洞寒”的感觉。这种时候,因为春生夏长,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到夏天的时候就完全生发出来了。我们大家还记得吗?在之前讲《四气调神大论》的时候,讲夏天是“无使志怒”。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春天,身体里面的阳气开始生;到了夏天,它就完全发出来了。夏天发出来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使阳气升发太过。

这时候如果人刚好在室外,尤其是在正午的时候,太阳正大,如果被太阳烤很长时间,这个人就会中暑。为什么会中暑?夏天这个季节,在春夏秋冬四季里面本身就是最热的季节,是阳气最为外发的季节。人如果在阳气最为外发的正午的时候,出很多的汗,晒很多的太阳,就属于火上浇油。刚才我们讲的寒是雪上加霜,而这个暑就属于火上浇油,升发太过就把人的阳气外发过度了。外发过度的时候,首先是出非常多的汗。出非常多的汗实际上隐含地说明人的津液已经受伤。出汗的时候,里面出来的不仅仅是阳气、热气,也包括津液。身体它就是这样的,有出去的,就必须要有进来的;有走了的,就必须要有补充的。津液一旦受损,身体必须进行自发地补充,补进来的东西,如果它的温度,它的阳气是不足的,这个时候就会出毛病。

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阳气在外,会出现烦或静这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烦躁的这种状况,一种是静的状况。就是说,一种情况是大声地呼喝,喘气也非常重;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平时性格就比较安静的人,开始非常多话。

如果是在烦躁的状况下,这个人就是喘喝,出气非常快,还会出现这个呼喊的状态。这个是喝(hè)不是喝(hē)。“喘”和“喝”都是表示这个人在拼命地使自己的阴阳进行沟通。如果体内的热很多,又晒了很长时间的太阳,又是在大夏天最热的时候,热气就要外跑,往外跑的就是这种“喝”。我们以呼和吸为例,呼和吸,哪个是阴,哪个是阳?我们之前学过这个阴阳的基础,这个基本功到这儿就能用上了。“喝”肯定是属于呼,呼是属于阳的。喝在这时候,其实是人在提升自己的阳气。我们看,最初人身体里的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当阳气浮上来,浮到体表的时候,不是说浮上来然后还能再让它回去,因为阳气是连续的,浮上来之后就回不去了,作为热散掉了。那么身体里面的命门和肾的阳气就要进行持续的补充。补充的时候注意不能用得过度,用得过度跟不上趟了,就像给养跟不上一样。这个时候要想把阳气提升起来,就需要加剧呼吸。呼吸加剧从西医的角度上来看,就是在进行更快的心肺交换,即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而从中医上来讲,就是在人体提升自己的阳气。再看“静则多言”:平时一个人不怎么说话,就是身体躁动的时候比较少。中暑之后,他会非常多话。这个时候他也躁动起来。

烦和静是与人在当时的、当地的状态是有关的。有的人可能平常就属于大大咧咧的一种人,另外一种人呢,平时说话就没有这种又喘又喝的习惯。比方说张飞中暑了,他可能就烦则喘喝,而林黛玉中暑了,那她可能就静则多言。因为我们阴和阳不仅仅是取决于人在当时所受的暑气的多少,也和这个人本性的阴阳相关。

体若燔炭

身体表面非常热。这个热有个特点就是汗出不来了。中暑的时候,人体表是非常热的,甚至是热到发烫的程度。这时整个人都在发烧,体若燔炭,这种时候,就是人的阳气都到了体表,但是毛孔全部都闭塞的表现,热出不来。我们举例来说,本来你要出城,你到了城门口,城门口的岗哨来查你,说你有没有出入证。你拿不出出入证,结果出不去,被堵在城门口了。人中暑时候,热因为毛孔闭塞,出不去,体表上就会聚集非常多的阳气所化的热。

汗出而散

那情况什么时候能变好呢?一般来讲,中暑之后常用的就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药性属辛,一喝进去,人从嗓子眼到胃这一段,充满了辛辣的味道。辛有一个特点就是辛散,五味当中的辛味是专门做发散用的,有的时候是用来散寒的。这个时候“汗出而散”,它散的就是热。辛味不仅可以散寒,在这个时候也可以散热。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暑之后热、阳气跑到了身体表面,身体中间会有比较寒凉、洞寒的感觉。阳气离开了自己的本位,本来应该在里面呆着,保持里面的其热融融、不冷不热这么一个状态,但是这时候的阳气却浮越在外了,导致了寒气内入的状况。这时候的辛味既是散体表的热,也是散内里的寒。所以当藿香正气水喝下去之后,人就开始出汗。出了一身大汗之后,体表的热就没了,里面的寒也发散开去,身体就中和了。这个时候中暑的症状就基本上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