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雷动:中国反腐肃纪全景观察
- 李松
- 1276字
- 2020-06-24 13:50:17
警惕干部“没公车不下乡”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角色的热度不亚于“达康书记”——汉东省京州市光明区区长孙连城,这位“心怀宇宙”的区长有一门绝技:一拖,二慢,三看,成了“懒政”干部典型,落得被达康书记连降三级。而江西也出了现实版“孙连城”,命运比剧中角色更跌宕:直接被免!
2017年4月21日,村民反映鄱阳县凰岗镇境内“石口桥”经多年风霜,破败不堪,岌岌可危。可是,媒体问了一圈,居然没人负责它的“养老”:拨打县水利局局长电话,不通;和办公室主任联系,不管;和建设管理股程股长联系,对方直接来了一句:“我们没车没人!”
报道刊发后,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痛批县水利局“孙连城”式工作作风。2017年4月22日晚,经县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免去了没公车不便去看危桥的干部程池元的职务。随后,中共鄱阳县纪委办公室微信公众号“清风鄱阳”发文表示,全县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吸取教训。
这位干部“没公车不下乡”固然可恨,说明其只考虑个人利益,拿着车补却不愿意下乡,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抛到脑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位干部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可能代表了很多干部的想法。
“没公车不下乡”现象的背后,不仅是一种懒政,更在于“官念”出了问题。说白了,是工作作风出了问题,身体懒的背后是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了。在当下,不管是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次”还是让人民群众“一次也不跑”,都有赖于干部们没有任何借口地必须先“跑起来”“动起来”。
车改的根本目的是为政府或企业节约成本支出和提高工作效率。各地的公车改革基本上都已完成,但干部“没公车不下乡”,也折射出了公车改革的一些缺陷。比如政府部门工作分工有内勤和外勤,内勤人员的车补多数成为纯收入,外勤人员的车补可能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外勤人员有跑城市的,有跑农村的,跑农村的车补当然就经不起多少来回。
此外,车补是按行政级别划定,级别高的车补高,级别低的车补低;讽刺的是级别高的干部有权安排级别低的下级或办事员常跑外勤,导致拿车补多的不用车补,拿车补低的甚至不拿车补的常常要付费出行。因此,出现“没公车不下乡”的情况,除了要问责基层干部,还须反思车补政策。
“没公车不下乡”不能成为干部懒政的借口,对此类作风问题进行动真格的严厉问责追责。党纪《处分条例》108条明确规定,如“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公车改革和车补制度中,漏洞还须及时修正。尤其有必要摒弃按行政级别发放“车改补贴”的习惯思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精准补贴”,明确不同岗位干部每月外出公干或者下基层的次数并纳入考核。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停发或取消其车补,并严厉问责。
要根治“没公车不下乡”现象,关键还在于增强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只有干部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才不会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一边,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推脱责任,“没公车不下乡”问题才会得以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