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逆父命,刘季归本性;仰高士,少年从张耳(4)

真个是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且说有一日,王陵执着刘季的手,说道:

“贤弟呀,我王陵哪,才疏学浅,我观贤弟是个胸有大志之人!贤弟在我这里,那是屈才了,长此下去,恐耽误了贤弟的前程。我看这样,我为贤弟保荐一人,你前去投奔,定然不负贤弟之意!”

刘季惊问:

“有这样的人?不知大哥说的是谁?然而我受恩于大哥,今弃之而去,却是不合道义的呀!”

王陵慨然道:

“贤弟差矣!古人云:‘好男儿志在四方’,贤弟当有自己的志向,大丈夫欲申大志,就不要计较小节?”

刘季听了,觉得有理,就向王陵拜了三拜,说:

“承蒙兄长厚爱,无以为报,小弟若是今生有伸得大志之时,再当相报!只是小弟不知大哥所言的究竟是何人?”

王陵即附耳如此如此这般地说出一个人来,刘季闻言大喜,当即拜别王陵前去投奔。

诸位,王陵所言何人?

这王陵推荐的人也是一个不得了的人,何人?此人乃是魏国外黄县(今河南民权县)县令,张耳是也。

诸位会说,这张耳是何人?我们也不知呀!

要说这张耳,说来话还真长,这还得先从魏公子信陵君说起呢。

话说这战国的时候,有四位声名遐迩的贵公子,他们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纵横于天下,风行于诸侯之间,声名鹊起,这四位贵公子都喜欢食养门客,网罗人才,任侠天下,在战国的时候,那是名噪一时呀!

这四位贵公子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诸位,“战国四公子”的轶事太多,我们这里单单说说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事。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就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

安釐王即位的时候,就诏封了无忌为信陵君,食邑封土,做了一方诸侯。

信陵君虽然贵为王族,却是极好礼贤下士,广泛地结纳天下的英才。

英雄不问出身,信陵君的交游,从来不问对方的出身,更不论贫贱高低,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信陵君就会收纳蓄养起来。这样一来,信陵君他的门客就很多了,史上号称信陵君有门客三千人。

这些人中,上至安邦治国之人,下至雕虫小技之徒,无一不纳,无一不有。

由于兼收并蓄,网罗人才,信陵君的名声就风靡天下。

一时间,各国的能人高士,纷纷慕名前来,投奔在了信陵君的门下。

信陵君虽然门客甚众,但是,在史籍上留下了姓名事迹的人却不是很多,史籍记载的有些名气儿的,也就是这么三个人,他们是:侯生、朱亥、张耳。

侯生叫做侯嬴,就是那位隐居在魏都大梁,后来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献出奇谋的老年书生。

朱亥,本是屠市的操刀之流,他就是后来跟随信陵君闯入魏军,椎击将军晋鄙,而为信陵君夺得救赵兵权的那位屠夫。

这张耳,乃是信陵君门下的一位知名的门客。

张耳从战国末年一直到刘氏汉朝,他都活跃在诸侯之间,进出于宫廷之中。

这张耳是魏都大梁人,那信陵君的轶事,张耳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知晓了,张耳对信陵君很敬仰,打小时候起,张耳他的内心里就对信陵君魏无忌充满了崇拜向往之情,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想要投入到信陵君的门下。

张耳那是一心想要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

诸位会问:张耳不是就在魏都大梁吗?为什么他没有投入到信陵君门下的机会?

诸位呀,你们不知,因为此时此刻,信陵君魏无忌因为窃符救赵的事情,有违国制,导致他一时不便回到魏国,只能屈居在赵国,多少年来,他一直就背井离乡的,在他的姐夫平原君和赵王的礼遇下,一直侨居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信陵君他不在魏都大梁,所以,张耳想要投入其门下,却没有机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张耳就是苦心人。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张耳终于得到了投奔信陵君的机会。

张耳投入到信陵君门下的这一年,就是魏安釐王的三十年。

这一年,(公元前247年),秦军进攻魏国甚急,安釐王无将能够拒敌,就急切地请求信陵君回国统军,在魏王的一再请求下,信陵君终于回国掌军。

信陵君回国后,制定好了拒敌的方略,他利用他在诸侯间的影响,联合各路诸侯,组成了魏、楚、燕、赵、韩五国联军,合纵攻秦。

在河东,诸侯军经过大小几十场激战,终于大败秦军,迫使秦军退守函谷关,再也不能来犯魏地。

信陵君因其功,再一次名扬天下,凯旋归魏。

信陵君回到魏国后,张耳年少热血,几经周折,终于如愿入得信陵君的门下,得以耳濡目染信陵君的游侠养士之风,真是平生大慰呀。

可是,叫张耳遗憾的是,张耳呆在信陵君门下耳濡目染,其心甚慰,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张耳伴随着信陵君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为什么呀?不为什么,就因为信陵君已经老了,人老人死谁都逃不了,信陵君贵为王侯,也照样逃不过这一劫。

在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的时候,信陵君因年迈终于故去了,他的门客们失去了依靠,也就散去了。

张耳无主,就又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了游侠。

张耳就离开了伤心之地大梁,脱籍流亡到了魏都大梁东面两百多里的外黄县(今河南民权县西北)。

可是,这世事如棋,谁人能料?这张耳流落到了外黄,因祸得福,倒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一段辉煌。

是怎么回事呢?诸位,请先听在下从一位女孩儿说起。

话说在那外黄县城里,有一巨富,他的女儿是一位绝色的女孩儿。

这位富家的美丽女儿呀,有一桩特殊的个性,那就是,她是个心性颇大,追求很高的女孩儿。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位有财有色的女孩儿自然不愁嫁。

十八岁那年,女孩儿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一般的人,嫁就嫁了,好好过日子呗!可是这位姑娘却不是这样。

她出嫁以后不久,就发现她的这位郎君呀,那地地道道的是一位庸夫俗子,开始,女孩儿还纳定性子将就,可是,时间长了,只要是一见了夫君,她是越看就越厌烦,越厌烦,这日子就越是过不下去了。

忍耐了一年多,她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女孩儿她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地与夫家解除了婚姻,回到了娘家。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姑娘倒好,泼出去的水又回到了盆中。

这姑娘又待嫁家中,家人着急呀,可是,她自己倒不急,她放出话来说:这辈子呀,一定要觅得英雄豪俊,方才共度此生。

姑娘的家人见姑娘心性如此,就四处托付人为她寻觅个好人家。

姑娘年龄大了,得嫁呀!

话说呀,天时那是应运而生的。

却说这位美女的娘家,有一位亲戚,他与张耳很熟识,他对张耳的人品、才学、志向,很是推崇。他听说亲戚家的姑娘欲要觅得高士为夫,就屁颠颠地跑到亲戚家,对姑娘说:

“孩子啊,你若欲觅得贤夫,非张耳无他人!”

这女孩儿听得亲戚这样说,就想要见一见张耳,想看一看张耳是个何样的贤人高士,是不是自己想要寻觅的意中人。

于是,女孩儿让这位亲戚作中人,得以见到了张耳,两人就见了面。

一番深谈之后,姑娘果然对张耳大为满意,当即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张耳呢,是一个流浪落魄的人,现在来到了外黄县,幸运地遇上了这桩婚事,自然是乐意的。

二人于是很快地就结为了夫妻。

话说那战国的时候,民风是很开放的,男女交往、婚姻嫁娶也是很自由的。

所以,张耳与外黄美人的婚姻之事倒很简单。

但是,有一点,张耳很为难。

是什么东西让张耳很为难呢?

因为张耳是个脱籍流浪的人,他从大梁流落到了外黄县,户籍却在大梁,现在,张耳要入籍官府落户外黄却有点难。因为张耳的户籍在大梁,是个脱籍之人。按律,脱籍流动是不允许的。

但是,吉人自有天助。这张耳就是吉人!

因为女家豪富,女家就去为他打通关节。现在既然是一家人,为丈夫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何况,张耳是妻子很满意的人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总而言之,这关节最后那是打通了。

张耳的这段姻缘终于圆满了。

从此,张耳由一个落魄青年,一跃而成为了有了外黄户籍的外黄富家的堂而皇之的女婿。

张耳在外黄安定了下来之后,就又生出了效仿信陵君蓄养门人的侠士之风的想法。可是,张耳却很为难:这妻家虽然富足,但是,却不是自己的财产,张耳觉得,如果今世不能像信陵君那样有一番作为,我张耳却又是心有不甘的。

张耳很苦闷。终于有一天,张耳还是对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叫张耳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的志向并不在张耳之下,妻子不仅完全赞成张耳的想法,她还极力说服家人,赞成丈夫尽散家财,仿效信陵君,招纳门人,开创豪侠养士之风的做法。

在妻子的游说下,老丈人家全力支持张耳。

妻子全家人的支持,为张耳为侠为道提供了机会,张耳也就迈出了日后腾达的第一步。

张耳于是承袭信陵君的遗风,打着信陵君的旗帜,罗致门人,行侠仗义,游走诸侯。

张耳家不久便宾客盈门,张耳也逐渐地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名士。

随着张耳名声渐隆,他的影响力也渐渐地深厚了,影响力渐渐深厚,他的势力也渐渐地强大起来了。

张耳内有老丈人家里的资财的相助,外面又有门人的奔走张罗,张耳不久便步入了仕途,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的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