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中:构建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 廖信琳
- 2字
- 2024-11-03 13:02:43
总序
成长路上,你的温暖是一抹亮丽的色彩
所谓“弹指一挥间”,16年前,仅仅因为试图摆脱某些迷茫甚至有些被动的一个选择,竟然一路走到现在。想想未来仍然会在职业培训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行,是时候静下来回顾一下,问问自己:16年甚至更长时间孜孜以求的背后动力到底是什么?
几乎在每次的TTT课程中,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与企业培训师们提及一个话题,就是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师,是否真切地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愿意成为培训师?其中真正的初心是什么?通过从事培训工作实践,到底能够收获一些什么?如此的询问或者叫作追问,事实上也是自己这十几年来始终念念在兹的思考。
毫无疑问,如果要给自己的行为选择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高、大、上”的话,“实现自我价值”的说辞似乎最为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继续追问下去呢?哪些具体的表现或者感受表明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是经济上的收入,学员的认同?还是组织的信赖?抑或还有其他?也许这些都是答案!
可是,很多看起来美妙的答案往往经不起穷追不舍的追问。比如,难道只有选择或者通过培训实践这个平台才能实现上述那些所谓的“价值”?我相信任何人都心知肚明。社会上有着数不清的路径都似乎可以抵达这些祈愿。因此,追溯到出发的那一刻,然后聆听一路走来的声音,恐怕是面对未来不再彷徨的关键法门。
就像许多学员都曾经询问的一样,在当初(2000年)为什么会放弃已经拥有较为丰厚收入的工作选择转型?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现在想来,当时无非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当时的确已经感受到了职业成长的天花板,二是听说做一名职业培训师似乎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因为,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可能正确的选择,不见得需要多少周全的理由,甚至可以很世俗,关键在于能够迈出第一步。两难的是,等自己真正抬起腿来准备前行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的想象和所谓的规划并不会因为心愿有多么强烈而顺利达成。
我不想赘述其中的艰难和煎熬。当自己在精进中等待,在等待中精进的不断重复和轮回之后,慢慢发现前方的亮光时,蓦然回首,当初的理由似乎变得模糊和遥远了。
那么,必须继续追问的就是,既然起初的心愿已经达成,接下来如何面对漫漫前路?是否继续满足于当初心愿实现的快感?这份快感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如果这份满足感突然有一天变得虚空呢?在职业实践中是否有过另外新的体悟?这份体悟到底又是什么?如果没有新的体悟是否会让自己在前行路上逐渐身心疲惫甚至迟滞不前?如此地叩问,到现在想来真的是自己的幸运。
终于有一天,当自己读到冯友兰先生阐述的“人生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时,寂静的心中犹如炸响一声惊雷!以此观照自己所谓的“初心”,你才猛然警觉,原来逐渐得意的仅仅是“功利境界”而已。那么,问题是到底何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又是一番何种景象?如果继续审问,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一个无解的死胡同——即便抵达如此境界又如何?毕竟“人死如灯灭”的观念在人心中实在有着深深的烙印。
如此纠结的空洞和虚无开始在一段时间成为自己喃喃自语的呓语,犹如在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巷中孤独徘徊。前进,后退,还是原地伫立?当然,现在回想曾经那段日子,也许可以莞尔一笑,而真正直面惨淡背后的真相,原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自己的“懦弱”。“懦弱”到即便虚无,也仍然没有勇气用任何方式结束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既然如此,所以才仍旧走着……而正是这种看似“懦弱”的行走前行,自己才慢慢体悟到,原来所有的风景恰恰来自一路的风尘。
当自己忽然意识到如此“真谛”时,真所谓“电光火石”般,一下子拨开了所有的迷雾:原来“成长”才是自己真正的原点。于是乎,一切都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无论案前的独自沉思,还是课堂现场的恣意分享;无论是对鸡零狗碎的驻足,还是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论是晨起待舞,还是日落伤感;无论是春花秋月,还是夏风冬雪;无论是赞誉一片,还是针砭微词……都统统成为“成长”的滋养。
当自己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慢慢就发现,从事职业培训恰恰是提供给自己滋养的美妙机缘——你会因着培训的机缘结识每一个在生命长河中淬炼自己的学员,你会发现每一位学员都以他独有的姿态和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有效的连接,你更会发现每一次的课程实践都是自己恣意成长的节点。因为,学员陪伴着你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因为,学员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温暖;因为,学员会给你真实而简单的回应……
所有这一切,犹如一面始终立在你面前的镜子。至此,你会深刻领悟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个中况味。如此,心中充盈而已。
既然心中充盈,所以,我想说,原来成长路上一路有你!我更想说,原来成长路上,你的温暖就是我生命长河中上苍恩赐的一抹亮丽的色彩!我还想说的是,生命由此可以精彩,生命由此可以厚实,生命由此可以赋予所谓的意义。
廖信琳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