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制研究
- 尹晓青 李周等
- 7095字
- 2021-03-28 18:28:48
第二节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讲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在经济上,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要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上要达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李明贤(2003)认为,过去所提的小康,主要是指小康生活,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是大家所共知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政治文明、教育、环境、卫生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即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六个“更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7]
也有人谈得更为具体,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就是:
(1)在经济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2)在社会发展领域,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镇人口比重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建设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在政治发展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4)在思想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
还有人把“建立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并理解为,“小康社会”狭义上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本目标,广义上是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推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9]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理论界的看法较多,归纳起来,较多的意见是把“三农”视为重点。
一种意见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西部,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如何使中西部的农村、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使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这既解决了农村人地矛盾,又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中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10]
另一种意见是解决好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小康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农村,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又在西部,解决好西部的农村问题是我们建设好小康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重中之重。[11]
有人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共同富裕,而不再是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小康社会并不单纯是若干平均指标,更应该是一个“众数”或“下限”概念,即大多数人生活在某一个水平线以上,才是实现了小康。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不在沿海、不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不仅仅是把“蛋糕做大”,还必须有效地分配这个“蛋糕”,要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走向富裕,让他们分享改革和开放的成果,这才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2]
也有人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有五个方面:①根据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农村和农民是重点。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全面小康。②从缩小地区差距的要求看,中西部地区是重点,西部地区是重中之重。③从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看,推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重点。④从提高科技、教育、文化的整体水平的要求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重点。⑤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看,可持续发展也是重点。[13]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
也有同志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原则问题: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4)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5)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
(6)在不平衡的发展进程中求得相对平衡,实现共同富裕。
(7)加强社会团结,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4]
四 度量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选择
有人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分为2010年和2020年两个发展阶段,在考虑我国国情和近10年的发展速度,并参考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出如下估计:
1.GDP总量增长速度
今后两个发展阶段是按高低两个速度测算,GDP的年递增速度底线为7%和6.5%,2010年GDP的绝对额为17.64万亿元,2020年为33.11万亿元;按高线GDP的年递增速度为7.6%和7.0%,绝对额2010年为18.38万亿元,2020年为36.16万亿元。
2.人口总数和人口净增率
为早日实现小康和现代化,今后20年仍要控制人口增长,重点是把农村和高增长率地区的人口增长按目标降下来,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三者结合的人口发展战略。据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13.8亿人,年均增长0.83%,2020年将再增1亿人,达14.8亿人,年递增0.7%。
3.人均GDP
根据以上的GDP和人口测算,我国2010年的人均GDP为12800—13320元,2020年为22370—24430元,按现行汇率1:8.28折成美元,2010年和2020年的底线分别为1546美元和2700美元,高线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1610美元和1951美元。即到2020年仍达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人均3000美元的目标,只相当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汇率缩小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如参照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9倍(现按高1倍)的比例计算,2010年和2020年的人均GDP分别为3200美元和5900美元,超过3000美元近1倍,也超过了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4.城市化水平
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48%,年递增2.6%;2020年为60%,年递增2.4%,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应限制大城市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是有可能的。
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有1000多万人,随着技术革命的开展,人数还会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存不少障碍,如户籍、城市基础设施容量、就业岗位等。要有序地将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转移,需要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从业人员的年均递增速度为3.7%,今后几十年会有下降,两个发展阶段将以2.3%和3.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5%,2020年为50%,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6.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在教科文年鉴中,各国教育经费均为政府投入,不包括私立和集资经费,而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比重2000年仅为2.3%,距教育发展纲要(1990—2000年)提出的4%的比重还差1.7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包括预算外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只占2.9%。因此,必须转变重经济、轻智力的投资观念,首先在第一个10年完成教育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第二个10年再提高到4.5%,但仍达不到中等收入国家5.1%的平均水平。
7.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如果今后我国的教育经费能达到以上提出的目标,今后两个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普及率可力争以年均4.9%和5.2%的速度递增。2010年大学生的普及率将达到12%,2020年达到20%,但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25%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
8.千人医生数
我国2002年为1.6人,1999年中等收入国家为1.7人,高收入国家为2.9人,中外差距不大。原因主要是统计口径不同。我国的医生数包括了牙医和中医师,而外国不包括。我国中医师约占医生总数的22%,加牙医共占24%,不能为了比值而扣除。目前,我国的问题不在医生数量,而是城乡间、地区间配置不合理,农村的缺医少药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今后应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使千人医生数在今后两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年均1.8%和2.3%的速度递增,在2010年达到2.0人,2020年为2.5人,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9.平均预期寿命
超过70岁这一指标的增长就会放慢。200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1.8岁,今后的增长速度会更慢。今后两个发展阶段预期以0.3%和0.1%的速度递增,平均预期寿命2010年为73岁,2020年为74岁,接近目前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近12年增长较快,年递增7.5%。今后两个发展阶段均以6.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为12300元,2020年为22000元,人均月收入1833元,相当于人均GDP由2002年的96%,降为85%,反映了收入水平的增长稍低于生产水平。
11.农民人均纯收入
如能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个10年争取以5.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人均达到3830元;第二个10年争取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达到年均递增6%,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6860元。
12.居住条件
如按建设部的小康社会住房标准“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则两室一厅单元房的建筑面积应为70—90平方米,城镇按每户3人计算,人均23—30平方米。2001年实际为20.8平方米,2020年按高线计算,人均30平方米,增长44%,年均增长1.9%,低于近5年递增4%的速度,目标有可能实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01年已达25.7平方米,每户按4.4人计算,户均11.3平方米,近6年递增3.4%,今后按年均1.9%递增,2010年达30平方米,2020年达37平方米,户均150平方米。改善农村住房的关键是提高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2020年要求达到90%以上。
13.人均生活用电量
2001年我国仅140千瓦时,发达国家在1000千瓦时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也在数百千瓦小时。近11年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每年递增11.4%,今后9年按10%的速度递增,后10年按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可达712千瓦时,可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14.恩格尔系数
2001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平均为43%,已属小康型,其中城市为37.7%,农村为49.1%,还是低水平的。今后20年内要求降到30%左右,农村要降到38%,城镇要降到25%。如果城乡收入水平均能按目标实现,则全国平均的恩格尔系数有可能按目标实现。
15.城乡收入差距
据第10、11项城乡收入计算,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3.1倍扩大为2010年的3.2倍,到2020年,因城乡收入同步增长,才避免差距继续扩大。今后20年,如果“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才可能缩小差距。
16.贫富差距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6,有的地区超过0.46,出现不少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偏离平均线不是很高,今后如能在福利政策和税收政策上加以调节,基尼系数可能降低。2010年大致维持现有水平,保持在0.45左右;2020年略有下降,为0.40左右。[15]
也有人对农村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第一,农村经济更加发展。(1)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提高。人均粮食产量保持在390—400公斤,国内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额大幅上升。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增强,生产工具现代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力争达到4%。按2000年价格计算,2020年农业增加值总量达2.5万亿—3.1万亿元。农村人均农业增加值上升到3600元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7%—9%,加上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2020年农村社会生产总值达14.5万亿元左右,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5万亿元的40%左右。(3)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8%左右。个体、私营和股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地位继续增强。按2000年价格计算,2020年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12万亿元左右,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到40%左右。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达83%左右。50%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县城的工业小区和商贸小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4)人口城镇化率大幅上升。2020年全国人口总量上升到14.5亿人左右,其中7.3亿人以上住在城镇,人口城镇化率50%以上;约有1.9亿—2.2亿人由农村迁入城镇,平均每年转移1000万人左右。(5)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020年全国劳动力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下降到55%左右,劳动力总量达到7.7亿—8亿人。2020年农业劳动力总量下降到2.7亿人左右,大体减少9500万人。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到35%左右,年均下降0.7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力将达5亿—5.3亿人,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提升到65%左右。兼业农户将大量增加。
第二,农村民主更加健全。(1)农民法制观念显著增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司法机构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民事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和公正处理。(2)农民各项经济权利得到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中自主权得到充分保护,依法生产经营的意识普遍增强,有建立和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决权,合作经济组织按民主原则产生,代表农民利益和意志。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及各有关方面进行谈判和对话的平等地位。(3)农民在社区事务中的权利得到保障。村民自治受到尊重,农民在社区经济社会事务中当家做主,对社区重大事务拥有发言权、表决权。(4)农民的政治权利更加健全。参与更大区域和全国性政治活动的法定权利进一步得到体现。乡镇政权负责人实行村民直接选举。
第三,农村科教更加进步。(1)农业科技贡献率继续上升。95%以上的乡镇建立较完备的农业综合服务机构,95%以上的行政村与远程教育和技术指导的电脑网络连接。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上升到70%以上。(2)基本普及高中教育。90%以上的农村青年能够完成高中学业,文盲率降到3%以下。(3)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7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科技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经国家认可的绿色证书成为从事农业的基本资格证书。(4)农业科技在各个生产环节广泛运用。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储存、分装、运销等设施及其经营管理普遍达到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食品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第四,农村文化更加繁荣。(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基本配套。在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娱乐支出超过15%,彩电普及率达到95%以上。(2)农村卫生医疗网络比较健全。农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健康素质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农村人均预期寿命达70岁以上。农村婴儿死亡率降到3%以下。农村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达到100%。(3)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成为人们的良好习惯,遵守法纪、保护环境、爱护绿化成为社会风尚。
第五,农村社会更加和谐。(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解决温饱问题。(2)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犯罪率大幅下降,社会安全感大大增强。基本建立健全完备、运行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3)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超过20%,草原建设和湿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扩大趋势初步扭转。各类防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趋向协调,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损害显著减轻。
第六,农民生活更加殷实。(1)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左右,略高于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5.5%。初步设想,在“十五”期间控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而后10年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20年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财政补贴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缩小到1:2.5左右。(2)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由半自给性、半商品性经济基本转为商品性经济。年人均现金消费支出4000元左右,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85%左右,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高于75克,其中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3)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镇合理布局初步形成,卫生环境显著好转。道路、水利、能源、通信、供水、绿化、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95%以上。农民住房由目前主要追求宽敞、结实,转变为追求舒适、整洁、美观、方便,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