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制研究
- 尹晓青 李周等
- 1127字
- 2021-03-28 18:28:48
第一节 “小康社会”的来源
一 “小康”概念的出典
“小康”一词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很劳苦,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后世把家庭稍有余钱剩米,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记》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稳,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指的是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实现,但小康思想在我国民间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以纠正我们过去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急于求成的倾向。[1]
二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邓小平是在1979年12月6日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2000年的目标是实现小康,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他说,“这种小康状态,只是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2]
三 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理解
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有同志指出,邓小平所说的小康,既不是古书上所说的小康,也不同于在人民群众中长期流行的关于殷实的小康生活的向往,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即处于温饱与现代化之间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温饱有余而还不富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经过的。[3]
也有人解释得更为详细,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这中间将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其原因是生产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呈现阶段性变化。邓小平设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四 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家认为,是邓小平提出了到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江泽民则提出了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由于我国在20世纪末已经建立了小康社会,因此中央在制定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参见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此后,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