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信息接收:四大层面令人进步

信息是一个神奇的字眼,尽管就狭义而言,它有着特定的含义,专门指通讯和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但如果我们延伸开来,以内容的高度来看问题的话,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理解成信息。即使是一部电影,一部由大量流动的画面所构成的足以令人动容的经典影片,其实也不过各种信息流的聚合而已。所以对一篇文章而言,对一部小说而言,不过是各种信息在作者很适当的结构的安排下,以整体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凝结在其中还是各种信息。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接收的过程。也因此,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收信息,并理解信息,意味着你在多大程度上读懂了文章、小说等内容。简单地说,一个读者阅读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对书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一般来说,和一个读者信息接收和处理的经验是成正比的。

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把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的所有信息看成100条,那么你第一次阅读的结果,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多少?是否已经及格(60条,自我估算)?当你读完了一篇文章,你能否流畅地告诉周围的人: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样的一个人,做了怎样的一件事?他在做事的过程中陷入了怎样的困境,他是如何处理的?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叙述的?

读一部小说也是如此。小说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如何相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过程和结局如何?在这样的故事当中,体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性格,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当然既包括了你对信息的接收,也包括了你对信息的处理——理解。

严格地说,我们都很难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信息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吸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某些秘密总是难以发现的,所以对研究者而言,反复阅读文本,常常能挖掘出甚至作者都没有思考到的境界。对那些阅读经验丰富的研读者、研究者来说,通过挖掘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不仅容易捕捉到作者全部的信息,还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读懂字里行间的东西,所以对研究者而言,他们不仅能读出100条信息,甚至能读出120条来,多出来的东西是附带他们理解的新内容,而这就是研读文本的价值。青少年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是可以早一天实现这一点的。

反复阅读并思考是接收更多信息的不二法门,你对文字内容越是稔熟,你越能从中分析出、思考出更多的内容来,直到触动你心灵的回响,引起精神的共鸣,阅读便会更好地发挥源源不断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各种文字信息和插图信息,是可以刺激一个人的头脑,进而生成画面、形成共鸣。

你和文章的作者——两颗从未谋面的心灵(当然也有参加作者签售会而见到作者的情况,但大部分图书的作者你是终生见不到的),因为一段文字便可能形成良好的对接。所以,当你开始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部小说时,表面看在阅读文字,但其实你走在作者的心门周围,试图叩响这道心门,以便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作者头脑中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你阅读它们的过程,其实是在找寻作者心灵中涌现的各种信息。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便能化成某种无形的力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和思想当中,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时,你曾经读过的故事、道理等,会悄然启动而影响你的选择。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阅读是枯燥不堪的?较之电影和电视剧,文字是不会流动的,文字是静态存在的。绝不会像电影画面那样流动着、凭借着色彩和人物的各种演技进入观众的头脑。这是静态文字的一种局限——它的流动和精彩只能依靠读者用心去体会,深入字里行间才行,当你集中了全部的注意力进入文字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胜过电影的地方:它带给你更多的意蕴、更无限的可能。静态的文字较之动态的画面似乎更指向永恒,而不是易逝。

从来没有一个人是靠着观看《红楼梦》电视剧而成为红学家的,他们依靠的是原著,以及探究历史上同行们的专著而探究出来的。任何影视和视频演义都难以超越原著的文字大厦,它们在原著面前总是相形见绌。电影和电视剧是以更“浅在”的方式去触动观众的,而优秀的文字作品常常不主张迎合读者。虽然世上罕有排斥读者的作家,但每个作家都在心灵深处追求作品的深意和新意,而不是一味追求读者的数量。

今天的一些读者,常常犯下美化阅读的毛病。他们可能借助阅读来得到某种温情和温暖,希望从中得到一股温馨的力量。这也许是励志美文大行其道的一个缘故。如果我们深深思索那些真正伟大作家的优秀作品,能透过文字表象去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在片纸之言当中也能体会到作者的苦涩、作者的深意。

以伟大的古典文学高峰《红楼梦》而言,作者在前面写的清清楚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然而不是每个读者都能切身体味到其中的酸辛的。如果不去了解曹雪芹本人的现实人生,我们很难体会到他“举家食粥酒常赊”的举步维艰,甚至不敢相信。我同样坚信:安徒生宁愿卖火柴的小女孩快乐地生活在父母的膝下,而不愿她成为自己笔下在大年夜悲惨死去的文学形象——尽管这样的文学形象会传之千古,影响代代读者。

阅读确实可以令人鼓起所未有的精神力量,这是阅读固有的一项功能。但单纯美化阅读,很显然会妨碍我们对作品深意的认识。尤其当你被某些华丽的句子所吸引的时候,不要认为优秀的作品就是华丽句子的组合——乃至于自己写作时也走上这样的道路。这样就很容易把阅读的功能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当中,其实我们必须通过句子去思考其背后的意蕴,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对一篇文章而言,我们要学会依次接收不同层面的信息,常见的有四大层面:事件、情感、意义和结构。

阅读过程伴随情节、情感认识,深度理解需要读懂结构和意义

第一、事件层面。作者在文章当中主要叙述了怎样的事件?也可理解成故事中发生了什么?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东西,是我们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接受的,也常常是我们在阅读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当我们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我们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讲出来。我们讲述的往往就是文中的故事,这就是一个事件或系列事件的过程。许多读者不喜欢纯理论的学术作品,喜欢各种各样的小说,常常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说能提供一系列的故事给读者,令读者的心灵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兴奋变化。比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吞食人参果,没有品尝到果子的滋味,只能看着师兄和师弟有滋有味地咀嚼果子时,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把这个有趣的情节眉飞色舞地讲给朋友听。这样的故事情节在《西游记》等小说中比比皆是。

 

第二、情感层面。作者对文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情感认识是怎样的?

读者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情绪而发生变化,跟着作者设计好的各种情绪走,从而令自己心中的欢喜忧伤发生变化,这是书籍文章的一大功能。当我们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幸地冻死在大年夜的街道上时,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流出了悲痛的泪水。安徒生以伟大的文学艺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其他作家也是一样。当我们见到朱自清的父亲蹒跚着爬过铁道边,拎着几个橘子回来的时候,作者的眼泪又来了——而读者何尝不是?一方面我们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一方面感受到父子情深。而在《复活》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中,读者开始投入其中,便容易对作者着力塑造的马斯洛娃的悲惨命运而感伤,而对涅赫柳多夫曾经伤害、辜负马斯洛娃感到愤怒,而在读到涅赫柳多夫的反省而欲赎罪时,又会持一种同情、赞同甚至赞赏的心理,自然希望看到故事的后续发展。

 

第三、意义层面。在事件发生和情感表达的背后,作者揭示了怎样的意义?

在阅读故事、理解人物和情感起伏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中会分娩出作品的意义。尽管读者和读者的认知未必相同,但心灵常常相通。“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相通的是:我们对作品的意义会陷入深思,或者说作品的精彩、经典会令人我们陷入意义层次的思索。《复活》中的涅赫柳多夫为什么死气白咧、不顾一切的要拯救马斯洛娃?从大城市为她打官司到被判刑后一路陪着她前往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在以自己的方式赎罪。而当我们了解到作者托尔斯泰在他现实人生中,曾在二三十年的时光被信仰问题折磨,我们便更能理解作者打造作品时注入的许多意义,引发我们对作品意义的思考。

 

第四、结构层面。这是一般的读者较少思考的话题,但其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

我们在自己写作时,即使是一篇简单记叙文,都应该在动笔之前都不能不深入思考全文的结构问题。甚至说,你做任何一个产品、设计任何一个物件,比如常见的手工课中设计一个小灯笼、一个洋娃娃、一只风筝,只考虑材质是不行的,必须在思路方面首先解决结构问题。

一般的读者是不大关注作品结构的,不少语文老师也往往只在“总分总”的宏大层面,去言说学生作文的结构问题。而事实上,如果从作品的构成看问题,文章和作品是由形式和内容联合构成的,而其形式便是结构问题。可见结构对文章、作品的意义。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部小说的结构完全是一样的,文章也是如此。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大问题。许多作家终其一生追求作品的结构变幻,而不是故事本身。对一个擅长结构的作家来说,普通的故事也能因结构的精巧设计而赢得读者的喝彩。2015年有一部叫做《心迷宫》的小成本电影,导演运用的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结构叙事。电影中的三组故事因为一口棺材而串联起来,故事彼此独立有又互相牵连,巧合中展示出作者在结构设计上的才华。

前面我说,依次接收作品的信息,有上述四大方面。其实对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来说,这些信息的接受未必是依次的,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对阅读经验单薄的人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逐渐进入作品,从而更深入地读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