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汉代三绝:汉墓、汉俑、汉画像石
在汉代,诸侯王墓与皇帝墓一样,都称为陵。徐州城市周边分布着众多的汉代王陵墓,这些陵墓的建筑、陪葬俑和出土文物,以及遍地可见的汉画像石,反映了徐州汉文化的鲜明特色。因此,汉墓、汉俑和汉画像石,被誉为徐州汉文化的“三绝”。
王陵结构 两汉时期,徐地共分封过13位楚王、5位彭城王、4位下邳王。目前,已发现的有楚王山汉墓、北洞山汉墓、小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土山汉墓等16座汉代楚王(后)墓葬,2座彭城王(后)墓葬。
徐州市区处于黄淮平原东部的丘陵地带,彭城周围群山环抱,岗峦四合,这为修建依山为陵的墓葬提供了条件。汉代风水术认为山势蕴藏着所谓龙脉。所以,徐州汉代王陵大都是依山为陵,居高临下;陵前一马平川,又有水流环绕,展现出肃穆雄伟、君临一方的气势。采用以山为陵的有今市区西部的霸王山楚王墓。
狮子山楚王墓位于市区东部,该墓坐北朝南,由内外墓道、天井、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地宫面积达850平方米,墓道长67米。墓内有庖厨间、御府库、钱库、兵器库和主墓室等。墓门用四组16块塞石封堵。该墓的特色是天井结构。
天井高达10余米,面积200多平方米,类似宽敞的院落,气势雄伟,在西汉墓葬中极为少见。狮子山楚王墓形制奇特,出土文物丰富,制作工艺精美,全国罕见。该墓的发掘,被评为“199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或第二代楚王刘郢客,近来有学者认为应为第一代楚王刘交。
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陵墓,坐落在市区北部的小龟山下,地宫面积达500余平方米。该陵墓有两条56米长的甬道,两条甬道的长度误差仅3毫米,每条甬道的中心线误差仅5毫米,两条平行的甬道水平线的误差仅8毫米,这在各地已发掘的汉墓中是极为罕见的。
东汉的徐州诸侯王墓,已发掘的有土山彭城王墓。该墓群建在城南土山上,实际由三座墓组成。一号墓为砖石混合结构,建筑材料为青色砖和少量黄肠石。黄肠石是东汉帝王建造墓穴时用来砌墙铺地、封门和覆顶的特制石材。三号墓是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底部墓室用砖石及大条石砌成,上面夯筑成高大的封土堆。
地宫珍品 在已发掘的楚王墓和彭城王墓中,出土了惊人的文化宝藏和绝世精品,成为两汉文化的绝好见证。
在小龟山楚王陵墓中,出土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龟纽银印和西汉早期的标准五铢钱。北洞山楚王墓中出土了8万枚半两钱,还出土了不少汉初期楚国的铜印,这对于探索汉初郡国制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文物更是精美绝伦,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玉器200余件,无论在工艺还是质料上都代表了汉玉器最高水平。墓中出土的玉衣,使用了4000多片玉衣片。玉衣片玉质精良,琢磨细致,是一套从选料、设计到雕琢技艺都非常讲究的金缕玉衣。徐州博物馆已成功地复原了这套玉衣。墓中出土了两条金扣带,正面铸有两熊噬马的图案,明显带有中亚地区艺术品的造型和表现风格。墓内出土了龟纽银印5方,铜质官印200余方,封泥80余枚。这些文物对于探索西汉楚王国政区、官制和军制有重大价值。
狮子山楚王墓中还出土了铜铁兵器百余件,其中铜兵器由合金锻铸而成,虽历两千多年仍锋利无比。大型青铜器的数量近百件,有盘、钟、鼎、扁壶等。该墓的发掘,将两千多年前楚王国的历史文化景观多侧面地展现出来,无疑是汉代东方文化的地下博物馆。
汉俑特色 徐地墓葬文化的另一个重大特色,是狮子山楚王墓大规模的陪葬兵马俑军阵及其雕塑艺术。
1984年,狮子山兵马俑陪葬坑被发现,共发现有步兵俑坑四条,骑兵俑、车马坑各一条。一、二号俑坑中以军队集结方式,排列两个方队的步兵,形成两个大型军阵。一号坑东部方阵前面是一乘四马的战车,车上站立着身着博袍长袖的军官俑。站立俑身着战裙,脚蹬高统靴,背负箭菔。还有头戴风盔,身着厚甲的重装士兵,以及双手执兵的跪坐俑和站立俑,脑后挽双鬟髻、披甲执兵的武士俑等。兵俑高度不一,与秦陵兵俑相比较小,但其阵容肃整,形象威武刚毅。与秦皇俑相比,狮子山兵俑的战车数量很少,全部为步兵和骑兵,反映了西汉军制的新变化。狮子山俑坑位于楚王陵的西部,兵俑群也是面朝西组成方阵。这支地下劲旅,承担着为楚王在地下世界里守备警卫的使命。狮子山汉兵马俑是汉代王国军事文化和葬俗文化的产物,折射了东方楚国劲悍军队的风采。
画像石风采 画像石墓葬约产生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徐地作为东方流行区之一,迄今已发现画像石两千多块。其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被誉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车马出行图在徐州汉画像中特别多见。汉代官吏出行时,前有开路的兵卒、骑吏和导车,后有护卫的骑吏以及随从人员,车上装饰着各种仪仗,还有礼乐之器,以此炫耀地位和权势。墓主身份可考的画像石墓中,已发现有睢宁九女墩墓的车骑出行图、彭城相缪宇墓的车骑出行图、铜山区茅村画像石墓的车骑出行图等数十幅。
迎宾图表现了官吏进谒上司、迎送往来的社交活动。铜山区洪楼画像石描绘了盛大的迎宾场景,画面下部是迎宾场面,门前有双阙,旁边有卫士持棨戟恭立,主客揖首致意。上部为两厅堂,帷幕高悬,几案上陈列酒具,宾主正在交谈。画面上楼阁鳞次栉比,室内歌舞场景反映了汉代贵族官僚豪奢的生活。歌舞百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包含杂技、幻术、俳优、角抵、驯兽等节目,常与歌舞表演相结合。贾汪区利国汉墓有一幅建鼓图,画面中间立一建鼓,木柱穿过鼓身树立固定在虎形鼓架上。鼓侧二男子挥双臂,举鼓槌,正在表演建鼓舞,气氛热烈,节奏欢快。
各类庄园建筑也是徐州画像石中刻画的题材。典型的有茅村画像石墓中室南壁刻画“楼阁栉比图”,画面的突出特征是高大的门阙、对称式门厅。邳州发现的彭城相缪宇墓中出土狩猎图,绘制的庄园建筑有门厅和多重院落。邳州占城的祠堂后壁楼阁图中高楼叠起,十分壮观。
反映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题材,在徐州画像石中占有重要比例。沛县栖山出土汉画像石墓刻有《羲和捧日图》,图中羲和双手捧一日轮,日轮象征火红的太阳。睢宁郭山画像石墓中发现一块《羿射九日图》。洪楼墓祠堂的残存顶石上,刻有两幅天上诸神图,描绘的是风、云、雷、雨、电等人格化的自然神。邳州占城汉代祠堂画像石上则有雨伯出巡图。汉代传说中,西王母是昆仑山上掌管不死之药的女神,铜山区白集汉墓有西王母画像,图中西王母盛装端坐,周围云气萦绕。
画像石习俗兴起于西汉,衰亡于魏晋,基本上与汉代历史相始终。汉代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帝国,形成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徐州汉画像石虽属墓葬艺术,但重在描摹现实,充满了阳刚之美与乐观向上之情,正是大一统强盛社会的产物。其中,表现社会场景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折射了徐土先民执着于现实人生、追求实用功利、实现人生价值的务实文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