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恢弘博大的儒、道、释文化
两汉时期开明的地方治理,发达的社会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汉代徐州地区儒学昌明,宗教活跃,形成了文化高度繁荣的局面。
儒学重镇 两汉时期,徐州经学昌明,大师辈出,学派林立,著述众多,在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记录。
儒学是先秦一大学派,起源于邹鲁地区,自孔子、孟子传至荀子,历时300多年。儒家文化的传播,在泗水流域形成了儒学核心文化圈,徐州就处在这个文化圈之中。公元前201年,朝廷在分封同姓楚王国时,将儒学发祥地的邹鲁(即薛郡)划入楚国,所以西汉楚王国的儒家人才辈出。
楚元王刘交和楚夷王刘郢客父子都饱受儒家教育,刘交精通诗学,并著《元王诗》。他们在封国内积极倡导儒学。到汉武帝时,朝廷也开始大力推崇儒学。由此,徐州儒学迅速繁荣起来,盛况持续了整个两汉时期,形成蔚为大观的地方儒学文化。
两汉徐州地域儒学繁荣,主要表现在经学人才、学派建树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在目前已知约百名西汉经学博士中,徐籍学者及在徐仕宦者就有叔孙通、申培、韦贤、薛广德、褚少孙等10余人。在汉代各经学流派中,徐籍和在徐仕宦的学者,可考者达60余人,足见徐地已成为国家经学人才的荟萃之地。从汉廷专设博士的五经十六家学派来看,徐籍学者占三家,即沛人施雠、庆普,下邳人严彭祖,再加上长期仕宦执教于楚国的申公,占了十六家的四分之一。徐地学者留下了可观的经学著述,有刘交《元王诗》、申培《诗说》以及韦贤、卫宏、杨统、刘向等人的著作共20余部,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土儒士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楚国人陆贾提出“武取文治”的思想,促进了治国方针的调整。很多徐籍儒家学者成长为经邦治国的栋梁之材,有些担任过帝王之师,如下邳严彭祖为宣帝太傅、楚国申章昌为长沙王太傅等;有些则担任丞相等宰辅之臣,如韦贤、韦玄成、陈耽、刘矩、刘恺、范迁等;官至九卿和郡国守相的人更为众多。到东汉时期,虽文化中心西移,但徐地儒学仍保持发展的势头,如彭城的姜肱治学授徒,学生有三千人之众;彭城还产生了严畯、张昭等著名学者。
道家和道教的发祥地 徐地是道家创立和流传的核心区。道家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老子在东周王室做过守藏史,后来隐居在沛地著书立说,撰《道德经》。他立足淮水流域的楚文化,吸收周文化、宋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思想基因,创立了道家思想。战国时道家人物,如庄周、老成子、宋钘、杨朱、列子等,均是徐沛附近地区人士。战国时期,这里也是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文化通道,栖息着荀子、范蠡等与黄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思想家。
道家思潮长期拂荡在徐沛大地,使这里成为造就具有道家倾向政治家的摇篮。出身于徐沛地区的西汉开国君臣,多带有道家思想印记,很多都是道家信仰者。刘邦长期受到徐沛文化熏陶,颇有道家气质。在创业兴汉历程中,他采取的权谋机变和简易施政方针,处处都有老子之学影响的痕迹。他十分器重道家人物张良,晚年欲更换太子时,因见到道家高士“商山四皓”守护太子刘盈而放弃计划。吕后行事治国,也表现出明显的道家倾向。丰人曹参担任相国时,将道家黄老学说推广到朝廷,他爱读道家《关尹子》,死后用该书陪葬。陆贾是一位融合儒道的楚籍谋臣,他奉命撰成《新语》一书,强调“文武并用”,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早期道教形成于两汉时期,道教的起源也与徐州有着不解之缘。早期道教最初兴起于东方滨海地区,逐渐传播到国内各地。西汉后期,青徐地区流传着一种追求太平之世的宗教思潮,齐人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将此书献给朝廷。传授此书的一位重要人物叫丁世广,东海郡容丘人(容丘在今邳州境内)。东汉顺帝时,又有一部道教经典在徐地问世。传说高士于吉在曲阳泉水上得到神书《太平清领书》,共170卷,曲阳属下邳国,位于今沭阳城东。
东汉末,徐地又出了一位著名道教人物张道陵。他是沛国丰县人,年轻时精心研究道家学说,撰写《老子想尔注》,为创立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他前往蜀地,学道于鹤鸣山中,吸收巴蜀土著宗教,创立了五斗米道。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道教流派。
当时,河北巨鹿人张角依托《太平经》思想,创立了太平道。在传道十余年间,聚集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之地。张角的黄巾军主力失败后,青徐黄巾军再度起事,规模达30万众,作战所向披靡,可见太平道在徐州一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东部佛教传播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信仰佛教的第一个贵族人物是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公元41年,刘英被封为楚王,都彭城。刘英在楚国长期从事宗教活动,并率先在中国建立佛寺。史书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浮屠”即佛陀释迦牟尼,“仁祠”就是供奉释迦牟尼的寺院。南朝有位大学者叫何承天,他曾说到楚王刘英“修仁寺”。据《水经注》记载,彭城建有阿育王寺,“或言楚王英所造”。这些史料,都反映了彭城作为东部佛教中心的盛况。
东汉桓帝时,下邳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名僧严浮调。当时,安息国人安世高和安玄来到洛阳传教,严浮调与安玄合作,共同翻译佛经。严浮调还写了《沙弥十慧章句》,宣传小乘佛教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汉僧撰写的佛教著作。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漕运。他信仰佛教,便利用漕粮财力,在彭城到广陵之间,兴建了一些大型佛寺,并免除信徒的徭役,还举办浴佛节法会,形成徐地佛教流传的一个高潮阶段。
近年在邳州过满山汉画像石墓中,曾出土带有佛教色彩的“两圆雕力士像门柱”,发现有莲花纹饰。在连云港市郊区的孔望山上,存有东汉佛教摩崖石刻。可见,在东汉中后期,以彭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东部佛教文化传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