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封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两汉时期,楚国是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陆路与汴泗漕运水道在境内交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楚国的农业发达,冶铁、纺织、玉器加工等手工业繁荣,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郡国的前列。
人口高峰 两汉时期,徐地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值。西汉平帝时,今徐地的总人口约为74万,东汉时约为60万。汉代徐州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80左右,是当代徐州与全国比例的两倍。
发达的农业 铁制农具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汉代徐地的铁制生产工具得到了普遍使用。睢宁双沟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牛耕图,描绘了使用“二牛抬杠”方式耕种的生动场景。徐州自古汴泗交汇,境内的水系有淮水、泗水、沂水和邗沟等,秦代曾在徐州北郊筑秦梁洪。东汉时,下邳相张禹在取虑县建蒲姑水库,引流灌溉沃田1000余顷。据整理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记载,西汉时东海郡(含今新沂、邳州部分辖地)冬小麦种植面积达107300顷,平均每户种植40汉亩(合今28市亩)。徐地还广泛种植稻、稷、粟、黍等粮食作物,桑麻种植、禽畜养殖也很普遍。
先进的手工业 纺织业的发展,在徐州画像石中得到证明。铜山区洪楼、贾汪区青山泉等地出土的纺织画像石,绘有织机、络车和纬车。徐地冶铁业也居于国内前列,当时设有彭城、下邳等铁官,徐州利国至今还存有汉代冶铁遗址。狮子山楚王陵墓出土的铁甲片,经鉴定为退火处理的铸铁脱碳钢。
徐州制铜和制玉业发达,出土的东汉铜镜上刻有“铜出徐州”的铭文。近年出土的楚国铜器有 “楚大官”鎏金银蟠龙纹壶、“王后家盘”等。狮子山楚王陵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玉片全部使用新疆和田玉料,加工精细,代表了汉代玉器加工业的最高水平。
繁荣的城市 两汉时的徐州城镇林立,较有名气的有彭城、丰城、沛城、下邳和武原等。境内泗水北接菏水、济水,东与沂水相连,西有汴渠,南通淮水,经邗沟可入长江。汴泗交汇处的彭城,成为江淮通往中原的水运枢纽,发展为商业都会。西汉平帝时,彭城人口已达20万,是当时江苏境内最大的城市。
汉代江淮流域的漕粮,经汴泗入黄河西运长安、洛阳,汉武帝时一年的漕粮运输量就有600万石。新朝初年,黄河决堤南移,侵入汴渠,阻断了汴泗水系的通道。东汉王景奉命治河,使得河汴分流,漕运得以贯通,彭城重获繁荣。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彭城有完备的市场,兴隆的店铺酒肆,还有私家教育精舍,出现了各种商业和教育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地区发现了数千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汉半两、五铢和货泉铜钱,还有黄金货币,反映了当时货币经济的活跃。由于彭城经济繁荣,战略地位显要,又靠近汉朝帝王之乡,两汉皇帝曾多次来徐州巡视,反映了徐地与朝廷的密切关系。